李立明:新时代公共卫生人生的培养
李立明教授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冠疫情下的反思与展望
作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资深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副会长,李立明教授深知人才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他强调,中国疾控中心近20年的发展中,人才问题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任何公共卫生工作的成功都依赖于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腾讯所发起的“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正是对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的深刻洞察。
进入新时代,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公共卫生事业也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李教授指出,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新冠疫情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反思机会。这场全球性的危机暴露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一个小小的病毒,不仅挑战了社会的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公共卫生在公共健康、生活质量、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呢?李教授认为,改革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强化病原的变异监测和预警。此次病原的溯源工作仍在进行,但我们可以分析并判断,未来可能导致人类大流行的传染病很可能来源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加强传染病的早期识别和发现,是这次我国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
李教授强调,未来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方向应着重于疾病的早期监测、医防融合等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具备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卫生的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李立明教授认为,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全球卫生事件,强化跨学科合作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卫生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权益。关于对新冠病毒传播途径的认知及阻断技术的,我们深深体会到尊重科学规律、坚持理性防控的重要性。面对新冠疫情的挑战,我们采取了公共卫生的多项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勤洗手,这些措施在应对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反观国外的一些经验,不遵循科学的规律,不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措施,往往会导致疫情的扩大、流行和蔓延。疫苗的研制和战略技术的储备在防病防疫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冠病毒作为RNA病毒,其疫苗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科学认知并广泛接种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要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依赖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这支队伍需要对国情有深刻的理解,对国际疫情有充分的认知。我们所说的顶天立地、一锤定音的公共卫生人才,正是我们未来努力培养的方向。
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存在重医轻防的现象,重视实验和理论,却轻视人群防治和实践。在传染病防治方面,也存在重视慢病防控,轻视传染病防治的情况。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也不尽合理。我国医学类本科专业有11大类,58个专业,而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其中的地位显然重要。在2020年,我们的教育部刚刚批准了10+1个单位开展DRPH的培养试点工作,说明在公共卫生教育方面,我们的学科结构仍有待优化。具体来说,全国公共卫生的本科专业有155个培养点,每年招生大约11200人;专科专业点23个,每年招生2100人;硕士点114个,每年招4300人;博士学位点34个,每年招600人。
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相对陈旧。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建立在从苏联引进的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以疾病预防和五大卫生防控为主导。这使得教育模式以本科教育、科学学位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对公共卫生教育进行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的优化,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关于我国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新时代的要求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对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的区分度一直不足。这一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在公共卫生领域,其实践性极强,我国的公共卫生教学实践环节却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学更多地偏向实验室研究,而公共卫生的实践则更偏向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科学的方向。
新时代,公共卫生的使命和展望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定位告诉我们,公共卫生是国民健康的卫士,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它不仅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更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公共卫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的现代化疾控体系和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我们也要关注公共卫生的新特征,也就是其三个版本的发展。1.0版本以预防保健服务为主,的公共卫生职能主要是建立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改善食品、饮用水安全,进行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2.0版本则更注重公共卫生服务,的三大职能包括评估、政策制定和保障。而3.0版本则强调社区健康服务,此次疫情及2003年非典的控制,都依赖于公共卫生措施在社区的实践和实现。
这显示出我国公共卫生的特色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环境。这也正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我们国家的特色。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优化我们的公共卫生教育,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目标。公共卫生的未来方向展现了几大鲜明特点。
我们要明白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卫生需求,因此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灵活多变,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需求。这体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理念,公共卫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人一方、因地制宜的综合策略。
环境健康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的健康状况受到众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意味着我们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中,实现所谓的“融健康于万策”。从生态大众健康模型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全球健康的观念正在崛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公共卫生领域得到了生动体现。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如新冠疫情的爆发,提醒我们任何国家的健康问题都是全人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共同关注并携手应对,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应承担起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卫生服务公正的重任。
我们还应关注同一健康的概念。新发传染病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维护这三者的平衡是同一健康的核心理念。对于人群健康问题的管理,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纵向的健康管理模式,即涵盖人、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全方位管理。而全球的健康问题则形成了横向的健康网络,构建了一个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展现的果断和有效,离不开之前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引。这一纲要明确了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等五大任务,体现了我国超前且全面的卫生理念。这种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是我国取得疫情防控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我们也有一些建议。我们认为,院校的公共卫生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专业学位学生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岗位胜任能力。我们已经将这一观点正式报告给教育部,期待公共卫生事业更上一层楼。
公共卫生的未来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只有深入理解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保障全民的健康福祉。在“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启动仪式暨研讨会”上,我谈到了关于公共卫生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在此,我愿对其进行深入阐述,以期望我们能共同为公共卫生事业的明天付出努力。
我们需要规范本科教育,优化研究生教育,并加强继续医学教育。这是培育公共卫生人才的基础。我们要确保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能为公共卫生领域提供具备专业技能和扎实知识的人才。从本科阶段开始,我们就需要建立起严格的教育规范,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基础知识。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更加注重实践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在公共卫生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而在继续医学教育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库,确保我们的专业人才始终站在学科前沿。
我们需要对培养单位院校的准入、专业的准入、职业的准入设立国家标准。公共卫生领域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严格把控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选择合作的院校,还是开设的专业,甚至是对从事公共卫生的职业人员,我们都要有一套明确的、严谨的标准。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个进入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具备足够能力的。
我们要着重培养宽口径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在公共卫生领域,单一的技能和知识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我们需要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能够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适应公共卫生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公共卫生人才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努力,通过规范教育、设立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公共卫生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