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频出,医美维权谁来买单?
近日,中消协发布了一份令人瞩目的调查报告,揭示了不公平格式条款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存在。报告指出,在参与调查的462名消费者中,高达87.88%的人曾遭遇过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困扰,仿佛陷入了一场“合同套路”。其中,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七成的消费者被迫无奈选择继续交易。这一现象的曝光,无疑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行业的发展,驻颜有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医美市场的繁荣景象尤其引人注目。在这一繁荣背后,消费者维权的呼声却日益高涨。一些医美机构利用不公平的格式条款逃避责任,侵害消费者的选择权和财产权,严重阻碍了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当消费者的美丽梦想破灭时,他们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以王女士的经历为例,她在接受埋线双眼皮修复手术过程中,历经四次手术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医美机构虽然提供了修复方案,却拒绝退还手术费用。针对这种情况,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采访了北京市华联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惠娟。她强调,合同应当明确约定预期的美容效果,医美机构需对影响美容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明确告知,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一旦发生纠纷,需要判断医美机构是否存在违约和过错。如果证实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违约和过错,医美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医美纠纷中,有些医美机构还会利用格式条款来规避责任。例如,推出高昂的全流程服务套餐,一旦消费者质疑效果,便以未使用其后期保养产品为由拒绝承担责任。《民法典》对此有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减轻责任的条款。显然,某些医美机构并未尽到提前告知的义务。
除了医美行业,大额预付卡过期余额问题也备受关注。有些消费者因个人原因未能及时使用预付卡,却发现卡内余额无法退还。对此,《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即使超过有效期,消费者预存的费用仍属于持卡人所有。商家无权将卡内余额据为己有。
面对这些问题,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一旦遇到不公平格式条款或遭遇纠纷,消费者可先与经营者协商,若无法达成一致,可向消协组织申请调解,或向行政机关申诉,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消费者还应关注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医美、网络购物、网络游戏、房屋装修等行业,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防范合同套路。、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宣传,让消费更加公平、透明和安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愿消费、敢消费的社会环境。针对没有地方法规明确规定或地方法规规定不明确的情况,王惠娟专家指出,预付卡的退卡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分原因。若是经营者的原因造成无法履行合约,应依照优惠方案退还预付卡余额。但若是消费者自身原因导致的无法继续履行合同,双方应当依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进行友好协商,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此,中消协发布的报告也提醒消费者,选择预付卡时需谨慎,结合自身经济实力、消费频次和消费习惯来做出决策。
而在医美领域,一种名为“最终解释权”的商家策略被频繁使用,很多医美机构将其作为合同中的关键条款,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纠纷使得消费者倍感困扰。据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间,涉及医美领域的市场监管部门查办的不正当竞争案件高达277件,罚没金额达1374万元。针对医美机构自主约定的合同解释权问题,梁嘉桢专家明确表示,排除消费者解释权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他强调,医美机构作为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在签订合同时应与消费者充分协商。当存在两种以上解释时,应做出对消费者有利的解释,而非赋予医美机构唯一解释权。
对于即将签订医美合同的消费者,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不被侵害呢?梁嘉桢给出了建议。他提醒消费者要关注医美机构的资质、开展医美项目的范围以及合同条款等三个方面。特别是合同条款中是否存在免除医美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权利等内容。如果发现有这些不合理的条款,消费者应该要求医美机构删除。如果对方拒绝删除,建议消费者考虑更换医美机构。
在与商家的互动中,消费者应保持警惕,不被商家的各种“套路”所迷惑。签订任何合同前,都要仔细阅读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还应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收据、照片等,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力地证明自己的权益。
无论是选择预付卡还是进行医美项目,消费者都应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谨慎选择,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对于商家的不当行为,消费者应积极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视频由实习生谭瑭制作)
(责编乔业琼、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