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的沉淀物该不该扔
中药煎煮的奥秘:沉淀物中的药效之谜
为了明确中药煎汤后碗底出现的泥糊样沉淀物的服用问题,将着重以黄连与甘草为例,深入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并为大家带来一些建议。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黄连与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连中的黄连素等生物碱,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这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煎煮时容易从药材中溶出。当这两种药材共同煎煮时,黄连素和甘草酸有可能形成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形成微细颖粒状固体,使煎液变得混浊,放置后这些微粒会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
以黄连与甘草共煎的实验为例,若甘草的用量较大,所得汤液放置澄清后,上清液可能会呈现出不苦的特点,但与此其抑菌效果会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具有抑菌作用且味苦的黄连素被沉淀在了碗底。
中医药学中包含许多含甘草和黄连的著名方剂,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保命集》中的芍药汤等。对于这类方剂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正确的做法是将此泥糊状沉淀物加水搅混后再服,或者直接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黄连素属于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碱性。在中药中,含有生物碱的药物有很多,如乌头、附子等。甘草酸则属于酸性物质,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也不少,如大黄、乌梅等。当一个处方中同时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的药物时,共同煎煮所得的药液在服用时,对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同样建议搅拌后再服用。
虽然古代医家对于哪些化合物可能产生水中难溶解的物质尚不完全清楚,但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注意到不能轻易去除所产生的沉淀物。他们采用药液过滤的方法,让沉淀物进入药液供服用。这种做法至今仍然被沿用,仅仅使用粗纱布或网布进行简单过滤。
喝中药汤剂虽然可能显得混浊,但混中却有道理。切勿为了追求外观或口感而轻易制成澄明液。为了确保药效,建议煎出物全部服用。
编辑提醒:煎药也讲究方法,“三三三制”是一个值得参考的煎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