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七大危险因子 预防心肌梗塞
在人生的盛年,许多人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遭受心肌梗塞的侵袭,被迫提前结束人生旅程。通过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并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
在台大管理学院的地下室会议室里,EMBA的夜间课程正火热进行中。来自各地的企业老板和经理人们一边享用便当,一边专注地记录着笔记。而今天,他们学习的并非企业决策或组织行为,而是一门关于健康学的课程,由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副院长、心脏内科主治医师黄瑞仁主讲,主题是如何预防心肌梗塞。
黄瑞仁医师的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他提到,不仅廖风德这样的名人曾在盛年遭受心肌梗塞的打击,而且台湾有许多名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心脏疾病在台湾的十大死因中位居第二,其中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疾病。
冠心病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人在冷天、情绪紧张、运动或大吃大喝后会出现胸口闷、喘不过气的感觉,有的甚至会感到下颚或左手臂不适。黄瑞仁指出,可怕的是,有一半的心肌梗塞病人在发作时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若加上那些在医院前就已死亡的心肌梗塞病人,这一比例可能高达六成,令人措手不及。
统计数据显示,六成的男性以及近五成的女性首次发病即为心肌梗塞甚至猝死。预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肌梗塞的发生是由于供给心脏血液和养分的冠状动脉产生狭窄和阻塞,如果阻塞和狭窄的斑块突然掉落,就会导致血流完全中断。
预防心肌梗塞的第一步是预防动脉硬化,避免血栓生成的机会。黄瑞仁提醒,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大部分只有五○至七○%,甚至小于五○%的阻塞,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动脉已经开始淤塞。冠心疾病的预防是一项应该始于二十岁的长期工程。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要预防冠心病,需要留心自己的危险因子,并尽力保持这些危险因子在安全范围内。冠心疾病的危险因子包括年龄、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抽烟、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拥有三个或以上的危险因子的人需要特别小心,并积极诊断,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对于突发心肌梗塞的情况,黄瑞仁医师提出了“叫叫ABC”的急救守则。在抢救的黄金时刻,应该首先呼唤病患,确定其是否有意识;然后尽快求救,拨打急救电话;打开病人的呼吸道。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因为心肌梗塞发生的前二十四小时是致命性的心律不整的高发期,如果急救不当,可能会导致脑部受损,甚至成为植物人。了解并遵循正确的急救守则,对于保护生命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需要我们进行紧急救援。在进行急救时,“叫叫ABC”已经成为我们熟知的步骤。我们要呼唤和摇动受伤者的身体,检查他们是否有意识反应。接着,检查他们的呼吸状况,确认是否还有呼吸。然后,按照黄瑞仁的建议,如果病患已经失去意识和呼吸,我们应该立即进行CPR(心肺复苏术),而无需再检查脉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八分钟内开始心脏按摩是最佳时间。在进行心脏按摩时,首先要吹两口气以启动循环,接着将手置于胸骨正中间,身体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注意手肘不可弯曲。每次下压约为四到五公分,并且每次按压后必须回到原点。按压的速度应快速而有节奏,每分钟大约下压一百次。每按三十次后吹气两下,确保空气能充分进入肺部并推动血液循环。每分钟内应有大约三个“下压吹气”的循环。这样的急救过程必须持续进行,直到器到来为止。器是急救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能帮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只有持续进行这样的急救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病患死亡或成为植物人的风险。
除了这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外,《留心七大危险因子 预防心肌梗塞》这篇文章还提醒我们注意七大危险因子对于预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威胁生命。我们需要了解并预防这些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通过控制这些因子,我们可以降低心肌梗塞的风险。
由网友『旅人不扰』至本站,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内容仅供参考,读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研判。我们也要记住,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至关重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