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中医不是中国的中医 更是世界的中医
首届北京-四川中医药协同发展论坛盛大开幕
为深入践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一场盛大的中医药协同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汇聚了北京及四川地区的众多中西医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围绕“继承创新,协同发展”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忠教授在研讨会上强调了中西医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交流、配合是协同发展的基石。中医与西医的优势互补,将大大提升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中医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世界的遗产。我们期待各位专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已九十高龄的华西医院肿瘤科洪元康教授见证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他强调,当前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绝佳时机。中西医结合为患者带来更健康的体魄,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中西医协同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西医注重局部治疗,而中医则着眼于整体,强调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互补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福音。
简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周克明教授分享了他在临床工作中的见闻。面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他深感中医在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方面的独特优势。他希望中西医能更好地结合,加强合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的何孝国教授作为卫生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对中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医不再被传统和古老的标签所束缚,而是成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癌痛的有效手段。治疗肿瘤应注重效果,而中西医结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谢萍教授强调了中西医融合的重要性。她表示,在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突破守旧观念,建立健全的人才保障机制,为中西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她的目标是为中国民族健康服务,为全球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肖敏伟教授表示,在国家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化疗间隙使用中药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中西医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对病人有益,就是医生的意义所在。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鄢红教授分享了中医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实际效果。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中医药的干预不仅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更在于改变癌状态。
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的著名针灸专家王梅教授也分享了针灸在中晚期癌症治疗中的独特疗效。她表示愿意为中西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论坛展示了中医药的丰富魅力和广阔前景,为推进中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更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的王梅教授与青羊区人民医院的张传勇副院长,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成都及其周边地区民众对中医的推崇。特别是在他们医院附近从事餐饮工作的人,体检后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中成药的占比相当显著。随着国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实施,中成药的优势愈发凸显。张传勇副院长表示,中医的发展如今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身为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他深感荣幸能与前辈们交流学习。
同样地,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的中医科主任曾钦文副教授,强调了中医药行业应当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力推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理念,融合了中西医学的优势。每月千名左右患者的临床实践证实,中医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放化疗的副反应,延长生命周期。曾钦文副教授认为,这一理念是真正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了中医的优势。
简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陈勇主任也分享了他对中医药的看法。他认为中医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肿瘤治疗方面,在风湿免疫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理念上来说,肿瘤和风湿免疫的治疗有很多相通之处。许多免疫病最终可能发展为肿瘤或肿瘤的某一阶段。提前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在北京-四川中医药协同发展论坛上,专家们经过三小时的深入交流,一致认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指导思想正在不断成熟,国际环境也在持续优化。他们表示,应该把握和利用好这一机遇,推动中医与西医的交汇,继承、发展、创新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展示中医药的品牌力量,以实际行动谱写中西医药振兴发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对中医药的信任和尊重,也是对未来医学发展的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