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郑州核酸采样屋批判背后的舆论风险
近日,“郑州核酸采样屋”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舆论热议不断。在媒体的聚焦下,核酸采样设备市场也备受瞩目。舆论的走向已逐渐超越对事件本身的,开始涉及疫情防控政策和核酸检测的批评,其背后动因值得警惕。
对于这一事件,舆论场上出现了诸多质疑之声。其中,关于“双人便民核酸采样屋采购项目(一批)”的单一采购来源及中标企业“海乐苗郑州”仅注册11天便拿下项目的问题,引发了广泛质疑。核酸采样屋的采购价格、设计合理性等方面也受到了舆论的质疑。
在舆论质疑的背后,也存在诸多尚未澄清的因素。现有的媒体报道大多采用单方面信源,缺乏主管部门、当事企业或涉事直接相关机构的全面回应。在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涉事单位存在违规行为的情形下,媒体报道的内容往往基于公开资料和一些非当事方的调查,这可能导致媒体预设审判的风险。近些年,因媒体报道不谨慎导致的反转事件屡见不鲜,对于“郑州核酸采样屋”相关报道,社会舆论应保持谨慎态度,避免被误导。
在媒体批评中,市场本身的不确定性常常被忽略。例如,关于核酸采样屋的成本问题,媒体和舆论采信的成本信息尚存疑。不同省市、不同企业制造的核酸采样屋,在制造成本和报价上存在差异,这可能属于正常现象。同样,对于“海乐苗郑州”企业中标的问题,虽然该企业注册时间较短,但专业性和品牌力方面并无短板。媒体报道指出,该企业背后是海尔生物这样的上市公司,因此在专业性和匹配度上具备条件。还有报道指出,当地希望将海尔生物这样的上市公司在项目的税收落在郑州,因此在当地建设生产,单一采购配上专业上市公司也并非荒谬操作。
面对当前的舆论态势,我们必须警惕其可能对核酸检测常态化造成的影响。舆论的趋势已从对采购程序的质疑逐渐扩展到对整个核酸采样屋的全面批评,这对疫情管控或许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还原事件真相,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调查并公开披露结果,回应公众疑虑。媒体也应以更加谨慎的态度进行报道,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
对于“郑州核酸采样屋”事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谨慎的态度。在关注舆论的也要关注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和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关于核酸采样小屋的必要性,一些批评声音认为,在河南郑州这样的地区,疫情并不像上海等地那样严峻,因此对其设计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对于这些观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实质。
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将“核酸采样小屋”项目描绘成一项生意,忽视了公共政策的实际意图。更甚者,借此直接攻击核酸检测的常态化工作,对疫情动态清零政策和复工复产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干扰。这种趋势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在全球多地爆发未知传染源的猴痘病毒的情况下,国内防疫抗疫工作处于关键时期。平疫结合的防疫基础设施的常态化部署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再低,一旦无法控制其传播,仍会对医疗公共设施造成严重冲击。在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情况下,一些医疗条件紧张的地区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坚持动态清零的疫情防疫政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对核酸检测亭和核酸检测常态化工作的否定,可能会扰乱公众对既定疫情政策的支持。
舆论应以疫情政策为导向,不能仅以质疑采购流程为由,暗藏攻击核酸政策的祸心。对于“核酸检测亭”的舆论声音必须回归到疫情政策导向的轨道上。必须明确,“核酸采样小屋”是当下保障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平衡的一种公共服务项目,是当下疫情防控条件下的政策性安排。
今年5月初,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话会议上确定了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的策略,以支持公众就近接受核酸检测。郑州虽然并非疫情严峻地区,但其积极响应,表现出的是为了保障经济和民生而采取的有效疫情防控措施。
客观来说,“核酸采样小屋”是为了解决当前固定核酸点人流集中、采样不便等问题而设计的。它们可以灵活地安排在小区、景点、重点公共场所,使就近检测更为便利,有利于相关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经营。
《大河报》曾报道,“郑州便民核酸采样亭”在景区亮相,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核酸检测服务。单人的采样流程用时不到半分钟,显示出较高的工作效率。尽管后续有媒体提出关于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但作为新生事物,相关方面已表示会尽快改善。比如调整凳子角度、增加垫子、为小朋友配备专门凳子等,以改善核酸亭的使用体验。面对核酸效率问题,相关公司也在研发新系统,以实现自主登记,提高检测效率。
“15分钟核酸检测采样圈”的政策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而设计的。为此而设立的核酸采样亭在响应政策下快速推广,应当允许一定的试错空间和调整改善的空间。针对核酸采样亭的舆论监督必须是善意的,以促进公共服务更加有效和便利。绝不可以将舆论批评跑偏方向,为反对疫情常态化管理提供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