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敏舒帮你走出过敏阴影
进入21世纪,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22%~25%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而我国就有超过两亿人受到过敏的困扰,且患病率逐年上升。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尚未找到完全治愈过敏性疾病的方法,过敏与抗过敏的斗争成为现代人不可避免的挑战。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典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当过敏累及特定器官和组织时,就会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过敏性湿疹等。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早期喂养方式、食物、感染、过敏原、空气污染等。我们期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明确引起或抑制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目前临床上针对过敏性疾病的干预方法与手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避免过敏原是最直接的方法,如食物过敏者应避免进食相应食物。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注射量来治疗过敏性疾病,虽然治疗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3年)且费用较高,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包括抗生素或抗组胺药物、局部吸入或口服激素等。
目前过敏性疾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而抗生素的滥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科学家们发现,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或许能为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面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丰富的治疗手段。我们也应该提高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避免滥用抗生素,保护我们的肠道微生物环境。这场与过敏的斗争,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经过深入研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的Birte Svensson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的关联:肠道菌群结构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被称作益生菌或益生元适应症。研究发现,口服益生菌能够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影响。对于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孕妇来说,服用利敏舒益生菌制剂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抵抗过敏性疾病的干扰。
其实,早在1984年,俄国学者就已经提出了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的观点。由于当时缺乏足够的数据统计分析,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缺乏程度尚未确定。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Sepp等人才开始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他们对1岁过敏和健康的儿童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过敏儿童的肠道中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健康儿童。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5岁儿童中,肠道菌群与IgE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对于伴有IgE特异性增高的食物过敏和呼吸道过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肠道梭杆菌菌落计数非常高。与健康儿童相比,过敏儿童的肠道梭杆菌计数占比明显增高,而双歧杆菌计数占比则降低。这些研究更加证实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
除此之外,婴儿体内的肠道微生物数量与组成受到多种母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孕妇的健康状况、分娩方式、婴儿的喂养方式以及孕期和婴儿期抗生素的使用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母体孕期的肠道微生物又受到疾病、微生物感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保持母体孕期的肠道微生物平衡对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这有望为医学界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这也提醒我们关注孕期妇女的健康状况,为胎儿和婴幼儿的健康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过敏性疾病的高发病率,其背后的科学研究变得日益重要。深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粪便菌群分析和临床研究均提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早期肠道菌群的紊乱密切相关。对比健康儿童,过敏性疾病患儿肠道内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
英国斯旺西大学医学院的Stephen J Allen教授指出,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他在婴儿食物中添加了利敏舒益生菌,并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观察。结果发现,食用含利敏舒抗过敏益生菌的婴儿,患过敏性疾病的比例显著降低。从粪便检测中还可以看出,食用这种益生菌的婴儿体内的双歧杆菌含量比母乳喂养的婴儿还要多。
利敏舒益生菌通过多种方式维护婴儿肠道健康。它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以及分泌的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菌素,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和外来致病菌的入侵,从而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它还能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增加粪便和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这些IgA可以与抗原结合并排出体外,不会引起炎症。
益生菌是一类在宿主摄入适量时对其机体带来益处的活体微生物,大多数属于双歧菌属和乳酸杆菌属。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于机体的肠道内,是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群。它们粘附在肠道黏膜上,通过Toll样受体产生信号,进而发挥积极作用。它们能刺激免疫系统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调节抗炎/促炎因子的比例,从而达到防治过敏性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