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稳菜篮子,给设施农业升级
春茬蔬菜种植,育苗工作已经启动。在北京市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杨镇育苗基地内,全自动喷灌车正在精心浇灌幼苗。这里拥有8栋先进的温室大棚,采用移动式育苗架,有效避免了土壤传播的病害。早春时节,该基地便接到了周边农户的大量订单,展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随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成为了热门话题。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并强调对老旧蔬菜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这一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那么,现代设施农业究竟会迎来哪些变革呢?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竟。
菜苗们如今已住进了宽敞的大棚,这便是现代设施农业的真实写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翟雪玲介绍道,现代设施农业是利用新型生产设备和现代化技术,为动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温、光、水、土、气、肥等环境,实现高效优质生产。相比传统大田农业,设施农业突破了“靠天吃饭”的局限,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中国作为设施农业大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五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目前,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八成以上用于种植蔬菜。设施农业不仅解决了国人的吃菜问题,还使得蔬菜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
眼下,春季育苗和播种工作正在各地有序推进。北京市顺义区的13家集约化育苗场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为春耕提供超3000万株优质种苗。而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里,翠绿的幼苗整齐排布,为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种苗。
尽管设施农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一些挑战。翟雪玲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对设施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设施农业在设施装备、栽培土壤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设施装备亟待升级,栽培土壤质量下降,单产水平偏低,机械化率较低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背后正是对这些挑战的考量。传统优势产区的设施将向智能化转型。据了解,将加快老旧设施的装备升级,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改造棚型结构、推广新型复合保温墙体、优化屋面结构等,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化调控设备,提高整体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这些措施,让“大棚”变得更智能、更高效,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在现代设施育苗中心逐渐崭露头角的时代,我们的农业正在迎来巨大的变革。众所周知,在中国广阔的设施农业版图中,高达70%以上的农业经营都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小农户模式。尽管机械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仍仅有30%-40%,这种传统的作业模式在种苗培育、品种选择等方面都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小农户面临的育苗难题,如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建设现代设施育苗中心应运而生。这些中心致力于扩大优质种苗的覆盖范围,为农业带来一场革新。
想象一下,一个现代化的设施育苗中心大约服务于五万亩的设施蔬菜,这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展望未来,我们将会看到这样的育苗中心在设施蔬菜集中区域逐步推广建设。它们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密度进行布局,确保每一片土地都能得到最优化的管理和照料。
除了传统的农业区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了一项新的理念“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那么,这些看似荒芜的地方如何焕发新生呢?关键在于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专家翟雪玲为我们深入,科技的进步使得过去那些无法生产农产品或生产率极低的土地资源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以甘肃和新疆为例,这两个地区通过引入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成功地在戈壁滩上开辟出了数十万亩的农业用地。甘肃的戈壁滩上,通过建造日光温室并引进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控制等尖端技术,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戈壁农业。而新疆则在突破水资源限制后,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光热资源,生产出了高品质的农产品。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化设施农业不仅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更是保障城市“菜篮子”稳定供应的重要力量。在大城市中,人口密集、蔬菜消耗量巨大,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针对这一现状,专家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建设全年生产、立体种植、智能调控的联动温室和植物工厂等现代化都市农业设施。这些设施将形成布局合理、高产高效、能够稳定满足城市需求的农业标准化园区,确保我们的餐桌上始终有新鲜、优质的蔬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农业设施的逐步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农业将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