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创新药品获批数量居全国之首
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两区”建设成果丰硕
本报讯(记者 张月朦)北京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区域,其“两区”建设成果引人瞩目。近日,在“两区”建设两周年新闻发布会(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专场)上,北京市药监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以及昌平区、大兴区的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分享了这一领域的积极进展。
自《北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实施方案》出台以来,北京市药监局积极落实各项措施,针对北京“两区”建设的需求和特点,推动创新要素聚集和便利化流动。该局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建议,加快构建新机制、新实践、助力新开放。目前,大部分措施已经顺利完成,并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突破传统审批和管理模式,推动行业开放。在海关总署的支持下,北京市成功实施了一项新的监管模式,简化了人源化细胞入关手续,提高了监管效率。在国家药监局的支持下,北京市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已向企业提供服务,上半年就有多个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获批,数量居全国之首。
为了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进程,北京市实施了“白名单”制度,解决了研发用物品进口的瓶颈问题。某新药品种研发在“白名单”的助力下成功通关,标志着这一制度的有效性。市卫健委还制定了《北京智慧医疗健康实施方案》,健康医疗数据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加强临床医疗数据标准化和院际间开放互通。
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市药监局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构建相适应的审评审批和检验体系。昌平区和大兴区也积极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首创案例”。
北京市在生物医药产业“两区”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也为国家自贸试验区发展和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改革开放了有益的经验。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区域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也是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积极创新的结果。
如今,北京市中医药资源丰富,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政策赋能,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延伸阅读)
昌平区和大兴区作为北京市的重要区域,在生物医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昌平区紧抓“两区”机遇,通过强化政策赋能、项目赋能、服务赋能、生态赋能,完成了首批制度创新任务,形成了一批“首创案例”。大兴区则基于其资源禀赋,围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离岸贸易两个特色,全链条开放突破的重点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果展示了北京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实力和潜力,也预示着未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