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藜带壳吃,还是脱壳好?
红藜:带壳与脱壳,营养与安全的双重考量
红藜,被誉为“谷物中的红宝石”,近年来在饮食界崭露头角,成为健康食材的明星。其亲戚“藜麦”在国外已经风行多年,而红藜的营养价值研究在台湾尤为突出。
屏东科技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蔡碧仁的研究揭示,红藜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及必需胺基酸等,能补充仅以白米饭为主食的人们所缺乏的营养。而台北医学大学的研究更是发现,适量摄取红藜能有效预防大肠癌前期病变。
面对市面上颜色各异、形态多样的红藜,很多人不禁产生疑问:如何选购?其实,各种颜色的红藜都有其独特之处,但我会倾向于选择种。如果不易购买到,农会也是一个方便的购买渠道。
关于红藜带壳吃是否有毒的问题,网络上曾引发广泛关注。红藜的外壳含有皂素,一种天然植物抗菌剂。学者指出,虽然皂素有可能造成体内红血球破裂,但大部分皂素是无法被人体吸收的,只要不过量摄取,对人体无害。适量摄取带壳红藜,还能带来降胆固醇、抗发炎的益处。学者推算,每天摄取不超过65克的红藜是安全的。
带壳红藜的口感较重且带有苦味,对于初次尝试或对特殊味道较敏感的人来说,脱壳红藜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红藜脱壳后会损失许多膳食纤维及机能性成分,减少了抗氧化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基于全食物的概念,建议摄取带壳红藜,以获取其完整的营养,包括抗氧化多酚、甜菜色素、超氧歧化酶(SOD)与γ-胺基丁酸。
在我看来,红藜更多地是作为调味和辅助的食材,而非主食。我通常的食用量是每天20至25克。
对于如何食用红藜,台湾人通常喜欢将其加入米饭中一同烹煮。而我则有自己的习惯:买一包红藜,一次煮好一周的分量,装在保鲜盒里冷藏备用。
烹煮红藜的方法有很多种,我的方法是……
需要注意的是,《红藜带壳吃,还是脱壳好?》由网友『存亡与共』,若您觉得文章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站长联系处理。文章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