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手术易引起肠粘连 术后肠粘连怎么办
术后肠粘连及其防治
在经历严重的肠胃疾病后,许多患者选择了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各种后遗症,其中肠粘连尤为常见。肠粘连作为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和发生机理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也有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术后肠粘连的临床特点
术后肠粘连与手术创伤史密切相关,有时患者先后经历多次腹部手术,如剖腹产和阑尾切除手术,症状与某次手术的相关性更为明确。其主要发生在腹壁切口处,以切口处腹壁粘连为主,表现为腹部牵扯性疼痛。患者容易出现胃肠功能障碍,主要症状为小肠运动功能受阻。表现为一次性进食量较小,多量的食物、产气性食物如薯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如油条、干面馍、炸年糕等、生冷食物容易引发腹胀腹痛,甚至间歇性肠梗阻。虽然这些症状多可保守治疗成功,但发作频度可能会随体质减弱而逐年加大,严重者甚至无法正常饮食。值得注意的是,粘连引发肠梗阻缓解后,肠管本身通常没有病变。
二、引起肠粘连的炎症因素
腹腔内炎症、结核性腹膜炎以及肠结核等炎症性疾病均可引起肠粘连。例如,腹腔内炎症导致炎性水肿渗出物或脓液溢入腹腔引发粘连;结核性腹膜炎分为干湿两型,干型特点为腹膜上除见结核结节外,还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后可能引发腹腔脏器大网膜、肠系膜广泛粘连;肠结核病人肠浆膜面可见纤维素渗出和多数灰白色结核结节,常因溃疡致使肠壁血管闭塞,外科肠壁常因纤维组织增生而肥厚,与邻近肠管或大网膜形成粘连。还有其他如肿瘤浸润性增长破坏周围国际组织形成粘连,或个别未明原因的肠粘连。
三、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机理
术后肠粘连的发生一般认为是因腹腔组织创伤、缺血、炎症刺激、异物存留等导致腹膜、肠管、网膜等腹腔内器官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等。具体的发生机理包括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沉积和凝固,机化后产生纤维蛋白性粘连等。这种沉积、凝固的纤维蛋白的溶解还是机化形成永久性粘连,取决于纤溶系统的活性。最近的报告揭示了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PAI)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纤溶系统的活性。
四、术后肠粘连的防治
蔡华芳等学者深入了桃蛭枳朴冲剂在实验大鼠身上的应用效果,他们发现这一药物在预防术后肠粘连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其背后的原理可能在于,它能够改善局部血液供应问题,减少炎症渗出,促进腹腔内渗出物的吸收,并且刺激肠道蠕动,从而有效预防肠粘连的发生。
在防止纤维沉积方面,要想阻止肠粘连,减少纤维蛋白沉积是最直接的方法。尽管皮质类固醇在动物实验中的表现并不理想,且因其副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而受到限制。非类固醇类药物在一系列实验中展现出了减少术后肠粘连的潜力。比如替诺昔康,无论剂量大小,都能有效减少大鼠术后的粘连。至于奥曲肽,它是一种长效生长抑素类物质,具有胃肠道止血的功效。在动物实验中,它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反应、减少局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合成等方式来降低粘连的形成。
抑肽酶是另一种防止术后肠粘连的物质,它在高纤溶状态下具有抗纤溶作用。当纤溶状态降低时,它能够防止术后早期纤溶活性的降低,从而减少早期肠粘连的形成。至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它是人类腹腔中的主要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溶解液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恢复纤维蛋白沉积与溶解之间的平衡。由于价格昂贵和提取技术的限制,它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开腹手术,尤其是剖腹产和阑尾炎手术,容易引发一个问题肠粘连。在手术过程中,肠道的水分蒸发以及手术对肠面的损伤为肠粘连创造了条件。专家指出,做过腹部手术的患者中有高达80%会出现肠粘连,其中约10%会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肠梗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患者在手术后应以精细、柔软的食物为主,并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豆类等容易胀气的食物。在症状轻微的情况下,只需控制饮食或禁食,待肛门排便、排气后症状便会缓解。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肠粘连,相反,还可能形成新的粘连。对于肠粘连的治疗应尽量避免手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