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石化8.17
事故纪实:一场石化灾难的深入
事故经过
时光回溯到2017年8月17日,那是一个令人心悸的傍晚。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的一个核心车间内,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据部分记录显示,事故发生在当日傍晚的六点半左右,地点是第二联合车间的大型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区域^[1][3][8]^。巡检的操作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原料泵(P2201/2)的泄漏并着火,火势迅速蔓延,通过输油管道引燃了原料储油罐及其周边设备^[4][8]^。
消防部门迅速响应,调集了庞大的救援力量,包括118辆消防车、600余名官兵以及两艘消防舰艇。经过紧张有序的扑救工作,终于在当晚的九点多控制住了火势,并在稍后彻底扑灭明火。值得庆幸的是,此次事故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及周边环境污染^[1][4][8]^。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却不容忽视,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为90万元,主要损坏的设备包括油泵房、输油管线以及空冷平台等^[3][5]^。
事故原因
对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调查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直接原因是由于原料油泵(P2201/2)的驱动端轴承异常损坏,导致了剧烈的振动,进而使密封波纹管断裂,油料泄漏后迅速引发火灾^[3][5][6]^。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指向了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安全责任的落实明显不足。企业未能有效地执行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的双重机制^[2][3]^。基础管理也显得尤为薄弱。工艺纪律的执行不严格,员工履职能力不足,监控设施损坏后也未得到及时的修复,这些因素都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2][8]^。
应急处置与责任追究
面对这次突发事故,企业迅速启动了三级防控系统,并利用9.8万立方米应急池拦蓄污染物,确保厂界环境监测无异常^[4][8]^。省市领导也亲临现场指挥,安监、消防部门联合成立了调查组,以尽快查明事故原因^[1][3]^。
对于事故责任的处理,相关企业及部门严肃对待,共有14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事故性质被明确认定为责任事故^[1][3]^。
教训与经验总结
此次事故不仅仅是一场灾难,更是给整个石化行业敲响了警钟。从管理层面来看,有必要推广国际行业标准,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及风险排查力度。强化HSE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也是重中之重^[8]^。在技术措施方面,应定期检测关键设备,如轴承、密封部件等,以避免疲劳损坏。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消防设施与环保防控系统的有效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5][7]^。
此次事故暴露出石化企业在设备维护、风险防控及责任落实等方面的短板,成为行业内安全生产的重要警示案例^[2][3][8]^。对于石化行业来说,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提升,才能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