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官员塞烟成时尚 违背控烟何以畅通无阻
重塑中国控烟形势:面对行业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生效已满五年,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尽管控烟形势持续严峻,企业却在《公约》签署后愈发壮大,产量与效益逐年攀升。以“中南海”等品牌的为例,它们在烟盒包装、公益赞助以及科技营销等方面不断演绎新的策略,似乎在与《公约》精神背道而驰,而市场反响热烈,一路畅通无阻。
中国的控烟之路显得漫长而充满挑战。控烟专家明确指出,寄望企业自我约束是不现实的,控烟行动需要国家层面的法律手段和政策的强力推动。尤其是实现行业的政企分开,更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节日文化中,“送烟”几乎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端午节到春节,给领导、官员送几条烟似乎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这种风气不仅加剧了的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控烟工作的推进。对此,专家们纷纷呼吁,应通过明文规定来杜绝这种不良现象。
与泰国的包装相比,中国的包装显得过于简洁和庄重,缺乏必要的健康警示。尽管中南海“蓝色风尚”等品牌的烟盒上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但这些提示并未深入人心。反观泰国等国的烟盒包装,通过图形展示吸烟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研究表明,图形化的健康警示是有效的控烟手段之一。尽管《包装标识的规定》已经发布,但烟盒包装的改进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中国疾控中心及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公约》要求的警示语言应更加明确和生动,应采用图形或象形图来揭示吸烟的危害。权威机构明确表示,不会研究制定让图形上烟盒的方案。这再次凸显了控烟工作的艰巨性。对此,专家们呼吁,应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烟盒包装,增加健康警示的视觉效果。应加大控烟力度,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控烟工作的深入进行。
面对行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应对策略。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我约束,更需要的引导和监管。我们也需要从文化层面进行反思和改变,让公众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无烟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