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舍不得丢东西?3个特征都有,可能得了这种病
在物质丰裕的二十一世纪,一种被称为“储物症”的精神病症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症状在2013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被独立列为一种精神病症,引发了广泛关注。
参考美国的热门电视节目“CLEAN HOUSE”,我们可以观察到“储物症”的盛行状况。节目中,设计师和拍卖专家组成的主持团队协助那些家中物满为患的朋友们整理家居。这些朋友,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有,通过车库拍卖筹集资金,以实现他们理想中的家居梦想。再早之前,日本也制作过类似的节目,帮助人们清理垃圾屋,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老年人。
很多人可能认为储物症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需要了解老年人在处理物品时的态度。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都会有物品堆积的问题。成年子女在帮忙整理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没有留存必要的东西,为什么他们就是舍不得丢弃?如果我们自作主张地丢弃了他们的物品,老年人可能会从垃圾堆里找回来。如果我们成功地丢弃了他们的物品后,日后他们忽然想到某件东西时,往往会发现已经被丢掉,此时帮忙清理的子女可能会面临长久的责备。
其实储物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各年龄层都可能受到储物成症的影响。这些被堆积物品困扰的朋友们,并非一开始就住在堆满杂物的房子里。他们也曾渴望住在干净清爽的房子里,但由于长时间的舍不得和懒散,最终无法收拾,导致物品继续堆积。
为什么大家会误认为囤积者大多是老人呢?这主要是因为人活得越久,回忆中的情感与经历就越多,这些回忆与情感与物品紧密相连,导致他们舍不得丢弃。老年人在处理物品时会出现断点、乱点和错点的情况。大脑的逻辑和推理能力会因为大脑的退化而变差。身体衰老导致他们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进行大扫除。有些老年人可能因为中风、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导致大脑受伤,从而出现囤积行为。还有一些老年父母经历丧子之痛后,开始囤积物品以找回自我掌控感,疗愈丧子之痛。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储物症呢?医生告诉我们,除了舍不得丢弃物品外,患者通常具有三个特征:焦虑、冲动控制不佳和注意力失调。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社交技巧欠佳、自我感觉不佳、婚姻失和等。对于储物症患者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难以放弃掌控感。他们通过囤积物品来获得成就感和控制欲。这些物品通常是他们心中想要的或有渊源的物品为主。因此治疗储物症需要从心理空间入手关注其心理空间以及空间密度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态帮助他们重建健康的购物模式和沟通模式以恢复理性购物体验。老人家对于囤积物品的行为,或许与深藏的记忆有关。他们想要保存那些珍贵的、重要的回忆,以纸张的形式留存。这种情感深植于他们心中,使得他们无法轻易舍弃任何一份报纸或杂志。
那么,老人家通常会囤积哪些东西呢?从衣物到生活用品,这些都是常见的囤积物。衣物承载着他们过去的生活记忆,每一次穿上都会唤起一段回忆。居家用品也是如此,例如牙膏、牙刷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也承载了共同生活的记忆。他们还会囤积过去旅行、共同体验或经历所购买或获赠的物品。
当老人家出现储物过多的倾向时,我们不必立刻将其与储物症、脏污或垃圾屋相联系。这些极端的例子是少数,并不代表所有老人家都是如此。面对这种情况,子女需要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处理。毕竟,硬性的丢弃会引发反弹和不满。建议子女在不影响老人家熟悉感、居住和活动安全的前提下,先做有限度的调整与清理。这样做可以逐步改变他们的环境,使之变得更加整洁和舒适。
值得注意的是,储物症并非只是老人家的专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当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感到焦虑,或家庭、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都可能是储物症的诱因。对于非老年族群来说,改善居住环境有助于调整心境,迎接新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态度。
对于那些生长在父母有储物症的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家中囤积物品是正常现象。直到他们发现其他家庭并非如此,才会意识到自家的问题。这些孩子的未来发展可能面临两种结果:一是重蹈父母的覆辙,在垃圾屋中生活;二是逃离垃圾屋,与父母断绝往来,成为自我放逐的灵魂。
子女在面对父母的过度储物问题时,需要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愉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足够的正向力量,为父母和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都需要为自己加油,面对这个问题,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
提醒广大读者,仅为参考,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