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妈妈腕怎么办?
产后妈妈如何应对“妈妈腕”:深入了解与有效防治
一、了解“妈妈腕”
新手妈妈们常受到一种神秘疾病的困扰,我们称之为“妈妈腕”,它在医学上被称为“手腕狭窄性肌腱滑囊炎”。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大拇指侧的疼痛,特别是在竖起大拇指时,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位于手腕处的两条肌腱拇指外展长肌和伸拇指短肌。当这些肌腱活动过于频繁或姿势不正确时,容易导致肌腱受伤,引发炎症,从而引发疼痛。
二、如何诊断“妈妈腕”
如果你感到大拇指近手腕处疼痛,并逐渐加重,伴随着手腕活动障碍和睡眠质量下降,那么你可能患上了“妈妈腕”。症状包括关节僵硬,痛感可能向上延伸到手臂,向下延伸到大拇指末端。当你做手掌抓握、大拇指翘起、手腕向小指侧弯曲等动作时,疼痛会明显加剧。有时,你可以在手腕桡骨末端看到轻微的水肿,按压时会有痛感。通过芬科斯试验可以进一步确认病情,如果握住大拇指并弯向小指侧时引发疼痛,那么很可能就是患上了妈妈腕。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种叫做“腕隧道综合征”的疾病与“妈妈腕”不同,它主要是由于手掌的正中神经受到压迫,表现为手指麻木和鱼际肌萎缩无力,必须与之区分开来,以免延误治疗。
三、哪些人群容易患“妈妈腕”
“妈妈腕”主要易发于怀孕后期及产后的妈妈们。这是由于怀孕期间或产后体内荷尔蒙变化导致手腕韧带水肿,肌腱变得脆弱。长时间抱孩子的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手腕肌腱拉伤。一些特定职业如音乐家、电脑操作员、打字员等,因工作需要频繁使用手腕和大拇指,也容易患上此疾病。
四、治疗措施
1. 急性期治疗:药物治疗、固定副木保护、物理治疗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口服非类消炎药可减轻疼痛和发炎几率。复健医生定制的固定副木需要穿戴4到6周以保护发炎的肌腱。局部热疗、电疗、超声波或激光等物理治疗方法可辅助疗效。
2. 急性期过后的康复:当疼痛稍微缓解后,可进行温和的手腕和大拇指的拉伸运动。包括手腕的弯曲、伸直、侧弯、旋转以及大拇指的弯曲、伸直、外展、内收等。一般情况下,病情在4到6周内可以得到改善。
3. 对于严重病例:局部注射小剂量止痛药或超声波定位注射可有效改善疼痛和发炎现象。在技术上需特别注意避免药物注射到肌腱中造成断裂。
4. 手术治疗:当上述治疗无效或适用于慢性发炎疼痛的病人时,才会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五、预防与保养
1. 对于重复性家务,如缝纫、烹饪、打扫等,应适度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手腕和大拇指。
2. 抱孩子时,尽量采用正确的姿势并避免单手长时间抱孩子。
3. 产后是疾病的高发期,妈妈们应重视自己的产后护理,注意手腕的保养和热身运动。
编辑推荐:产后关节痛需重视预防与护理,“妈妈腕”也不例外。了解并正确应对,让新妈妈们可以更安心地照顾自己和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