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教授揭示人体B细胞受体复合物组装分子机制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黄志伟课题组发布了其研究成果,揭示了人体B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组装和识别机制,并发现不同亚型的B细胞受体具有不同的组装模式。这一重要突破为我们理解人类适应性免疫细胞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T细胞和B细胞,作为人类适应性免疫细胞,它们在应对病原感染、癌症发生以及自体免疫疾病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通过各自的受体,即T细胞受体和B细胞受体,来识别抗原信号并将其传递至细胞内,从而激活免疫反应。长期以来,免疫学领域一直对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基础与分子机制问题充满兴趣,这也是免疫学领域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
黄志伟课题组的研究聚焦于人类B细胞受体的五种亚型中的两种IgG和IgM亚型。他们深入了这两种亚型的B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发现这些结构包含用于识别抗原的膜结合形式的免疫球蛋白同源二聚体以及用于信号传递的膜结合形式的异源二聚体。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长久以来未解开的B细胞受体结构与组装机制提供了深入的,更为我们理解其启动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开发靶向B细胞受体的免疫疗法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
这项成果被以《两种亚型的人类B细胞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为题,于18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同期,《科学》杂志的“观点”栏目更是发表了评论文章,称赞这一研究揭开了B细胞受体结构的神秘面纱,为理解和控制B细胞受体的活性指明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黄志伟课题组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技术成果。除了此次的B细胞受体研究外,他们还成功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亚基组装和识别机制。他们还提出了T细胞受体的“胆固醇门栓”控制理论,为设计靶向T细胞受体调控T细胞活性的免疫疗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据了解,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机构的资金支持。我们期待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能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