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植物标本馆
一、公民科学协作平台:中国自然标本馆(CFH)
走进信息化时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中国自然标本馆(CFH)。这里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库,更是公众参与科学研究的协作平台。
核心功能方面,CFH致力于提供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上传和鉴定植物照片,建立个人的图库及分站,并根据需求设置共享权限。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3月,该平台已累计存储生物图片超过903万张,鉴定物种超过4万种,注册用户数量也突破了1.5万^[3][4]^。
技术特色上,CFH结合了GPS定位、数码影像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生物信息的实时记录与共享。这样的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参与的野外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4]^。
二、国家级科研资源平台
在国家级科研资源平台上,我们拥有国家标本资源平台(NSII)和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CVH)两大重要支柱。
NSII不仅整合了植物、动物、地质等标本数据,而且提供了物种查询、文献关联及标本图库服务。在2025年,NSII上线了“种子标本图库”和“杂草子实鉴别数据库”,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5]^。NSII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及时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态,如马克平研究员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访^[5]^。
CVH则存储了852万条标本数据,包括6.6万份模式标本和6.6万幅彩色照片。在2025年,CVH重点开展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植物资源调查及针茅族分类系统重建研究,将形态学与分子证据紧密结合,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丰富的资源^[6]^。
三、实体标本馆与植物园
走进北京国家植物园,你会被南园那座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所吸引。这里收藏了丰富的实体标本资源,与北园共同形成了一个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展示体系^[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作为一个综合性植物研究机构,也承担着植物资源保护与标本数字化的重要任务。其官网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动态查询入口^[7]^。
四、公众科普与艺术
在科普方面,植物科学科普创新大赛已经走入第三届。这个大赛鼓励公众参与科普创作,结合新媒体传播植物多样性知识。例如,“徐家汇苔藓”项目就通过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城市生态的变迁^[2]^。
而在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中,一场线上论坛讨论了植物学知识生产与殖民历史的关系,反思了植物园在知识建构中的角色^[1]^。这不仅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学,也引发了关于植物园历史的思考。
无论是对于科研工作者还是普通公众,这些平台和活动都为人们、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