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教授揭示人体B细胞受体复合物组装分子机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的黄志伟课题组发布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他们成功揭示了人体B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组装和识别机制,并发现不同亚型的B细胞受体具有不同的组装模式。这一突破性的研究对于理解人体免疫反应和潜在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病原感染、癌症发生以及自体免疫疾病中,T细胞和B细胞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通过各自的受体识别抗原信号,进而激活免疫反应。其中,B细胞受体复合物在信号转导和免疫激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一直是免疫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
黄志伟课题组的研究聚焦于人类B细胞受体的两种亚型:IgG和IgM。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了这两种亚型的B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研究发现,这些复合物由膜结合形式的免疫球蛋白同源二聚体(用于识别抗原)和膜结合形式的异源二聚体(用于信号传递)组成。这一重要发现不仅揭示了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的B细胞受体结构与组装机制,而且为理解其启动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项研究成果于18日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题为《两种亚型的人类B细胞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该杂志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一研究为人们理解和控制B细胞受体的活性提供了路径。对于开发靶向B细胞受体的免疫疗法以治疗相关疾病,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黄志伟课题组近年来在免疫细胞受体结构与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除了此次的B细胞受体研究外,他们还成功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亚基组装和识别机制,并提出了T细胞受体的“胆固醇门栓”控制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为设计靶向T细胞受体调控T细胞活性的免疫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据悉,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等机构的资金支持。这一研究成果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免疫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望为未来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