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西昌斯克(利西昌斯克战役)
战役背景与深远战略影响
地理之重要节点:利西昌斯克与北顿涅茨克,这两座城市的紧密相依象征着乌军在卢甘斯克的最后防线。它们如同历史的堡垒,坐落在地势较高的位置,乌军依托此地,构建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意图复制一战中凡尔登战役的消耗战术,以此抵御俄军的进攻。
俄军的战术转变与创新:面对乌军的顽强抵抗,俄军调整了战术策略。他们决定放弃对北顿涅茨克城区的直接强攻,转而采取了精巧的战略转移,从南部侧翼入手,切断了利西昌斯克的补给线,形成了一个三面包围的态势。这种战术调整不仅体现了俄军的战术智慧,也反映了他们对战场的深入理解。
战役进程中的波折与转折:乌军凭借预设阵地和炮火的支援,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初期,俄军的进展十分缓慢,甚至有一些俄方人士如斯特列科夫开始怀疑包围计划的可行性。转折点来得如此突然而猛烈。俄军集中了大约一千门火炮,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在6月下旬,他们成功攻入了城区。乌军的第81旅等部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兵力损失高达90%,最终在7月3日被迫撤出。这场战役的转折点展示了俄军大炮火力的强大以及乌军补给线被切断后的困境。
乌军之所以快速溃败,原因在于补给线的被切断使其陷入了绝境;政治考量使得撤退变得迟缓;老兵消耗殆尽,新兵的战斗力不足;俄军还借鉴了叙利亚战争的经验,通过大炮兵主义减少了己方的伤亡。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乌军在战役中的快速溃败。
战役的影响与后续动态:从军事层面来看,俄军完全控制了卢甘斯克州,但并未能全歼乌军的主力部队,大约1.5万人的乌军成功撤退至塞弗尔斯克并重组防线。俄军的下一步动作是转向进攻斯拉维扬斯克,意图完成对顿巴斯地区的乌军的合围。这一战役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乌军的快速溃败让西方感到失望,同时也暴露出泽连斯基在战略干预与战场指挥上的脱节问题。
历史视角下的对比与分析:将利西昌斯克战役比作“俄版凡尔登”并不完全准确,虽然都是消耗战,但此战役更类似于莫斯科保卫战。它体现了守方在地形上的优势与攻方在火力集中上的努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一场智慧的较量,也是一场实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