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浙大如何培养医学+人才
近日,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国内微创领域的唯一国家级研究中心,其设立标志着我国微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这一重大举措离不开多学科交叉的关键词。
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高地,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医工、医信、医理相结合的产学研医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医学+”为驱动,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构建了融合的学科体系,包括医文、医理、医工、医农以及智能医信等。
浙江大学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周天华表示,浙大医学院通过构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扎实学科知识、良好品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医学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还融合了其他学科的专业技能,展现出极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浙大医学院,“复合知识造时代之才”已成为一种趋势。学院以交叉融合为核心,通过“X+医”和“医+X”双通道实现卓越人才培养。例如,一些毕业生在应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有着深厚背景,他们通过融合贯通临床医学知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学院还构建了卓越临床医师培养路径,为前瞻交叉思维、多元交叉背景的医学引领型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浙大医学院的毕业生们更是体现了妙手医者怀家国之情的精神风貌。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疫一线,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学院还注重思政育人,强调德才兼备,帮助学生树立服务国家需求的人生目标。
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浙大医学院打造了一支由院士领衔的多学科融合师资队伍,建立了本硕博贯通的多层次、跨学科、个性化课程体系。学院还依托高水平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实践,培育其自主导向的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洞察力和国际视野。这些举措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医学教育的创新之路:浙大医学院的通识教育
随着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关键。浙大医学院作为医学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在这其中,毕业生的高质量表现引人注目,他们广泛就职于三甲医院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更是展现了其卓越的学术和职业素养。用人单位对其的评价频频提及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潜力与创新思维等关键词。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浙大医学院持续推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走进浙大航空航天学院的课堂,我们见证了医学教育的创新尝试。在《女性生殖健康》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发的系统,真实体验医生面对的临床情境。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增强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
浙大医学院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不同功能与特色,打造线上线下医学通识教学新模式。这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也促进了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士生陈瑞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聚焦于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积极参与科普教学和医学研究,展现了跨学科交叉培养的优势。她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学院注重跨学科综合创新、全面素质提升评价导向的成果。
依托交叉人才卓越中心,浙大医学院创建了跨专业学生的互学互鉴新课堂。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构建起一个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评价体系和成长生态。在这里,学生们被赋予更多元的创新活力,跳出固有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更多有趣的尝试。
自新浙大成立以来,学校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已逾二十年。经过不断和创新实践,浙大医学院构建了医教协同、产研融合的育人生态。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紧扣国家健康战略急需,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品牌。浙大医学院正以其独特的通识教育和创新实践,为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探路。在这里,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医学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