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焕发新风采
在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上海豫园的老字号“宁波汤团店”推出了一款独特的点心“兔子大福”,其精致的外形和美味的口感深受市民喜爱。新华社的记者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产物。与此在山东省青岛市的“老字号嘉年华”活动现场,市民们纷纷驻足参观,感受即墨老酒的历史韵味。而在北京前门内联升总店,那些手工布鞋的精湛工艺也让人赞叹不已。这一切,都展示了老字号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随着农历二月二的到来,北京各大老字号餐厅纷纷推出以“龙”为主题的美食。比如,“护国寺小吃”推出了豆沙馅的“龙胆”,“烤肉宛”推出了自制龙胆和“龙眼”小点心,“鸿宾楼”则推出了肉食烹制的“烹龙胆”。“曲园酒楼”、“砂锅居”和“马凯餐厅”等都推出了薄饼搭配酱肉的“龙鳞套餐”,这些独具特色的美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老字号,是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它们承载着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让这些老字号在新时代迎来新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为了擦亮这些“金字招牌”,商务部与山东省人民在青岛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迎春消费季暨全国“老字号嘉年华”启动仪式。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致辞中表示,老字号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拥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此次活动的目的就是以更高品质的商品供给和更为新颖的消费场景,让群众在品味老字号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中华老字号1128家、地方老字号3277家,其中701家中华老字号创立至今已超过100年。这些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20多个领域,从规模看,全国老字号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今年以来,随着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多部门都在加大对老字号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上海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总店的长队,到北京大栅栏商业步行街的热闹景象,都可以看出群众对老字号的喜爱。一口青团、一件布鞋、一瓶老酒,都是人们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热爱和怀念。看老字号好不好,人民的满意度和市场接受度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未来老字号在新时代的发展,期待它们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老字号:历史的味道、手艺的乡愁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逛老字号店铺、品尝老字号美食、欣赏老字号手艺,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体验。这些老字号,不仅仅是一家家历史积淀的企业,更是一代代中国人熟悉的味觉记忆、手工艺品中的独特匠心,以及那份难以忘怀的乡愁。
中华老字号企业共计有1128家,其中约有一半以食品加工为主业。另有餐饮住宿、零售和加工制造等多元领域的企业并存,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老字号的丰富生态。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岁月长河中屹立不倒,不仅因为它们的产品质量过硬,更因为它们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为我们介绍了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有高达85%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即使在近年来疫情的冲击下,仍有超过70%的企业保持盈利态势。其中,近35%的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超过七成的企业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这些老字号企业已经成为消费回暖的重要推动力。
今年春节假期,老字号的线上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餐饮外卖消费,同比增长了13.5%,拉动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6.8%。在北京等多处老字号聚集的商圈,人气旺盛,热闹非凡。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统计,春节期间,北京老字号餐饮的订单量增长了69.3%,足以看出消费者对于老字号的热情与喜爱。
对于中国人来说,老字号不仅仅是一种品牌,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们代表着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承载着一段段难忘的故事。走进这些老字号店铺,仿佛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让人回味无穷。保护和传承老字号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中华老字号在未来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