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节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农历新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兔年新春,更是凸显出互联网在人们节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且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新年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的祈盼,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景。为了丰富人们的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多家网络平台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网络文艺产品。
网络春节,无疑成为了人们欢度佳节的新民俗。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等同步直播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春节联欢晚会,河南卫视、优酷共创的《山海奇幻夜》音乐晚会等也纷纷亮相,成为在网络端连结中华民族节日情感的精神纽带。为了满足不同圈层受众的内容消费需求,几台“小而美”的网络文艺晚会与受众面广泛的春节大联欢形成差异化传播格局,将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自然地融入节日庆典之中。
其中,央视频和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的《我的宝藏“村晚”》走向广袤的新农村,带观众领略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节目。知乎的《2023答案奇遇夜》发挥平台的问答特色,以情景喜剧、脱口秀、说唱等方式营造有价值的讨论场,解码流行热词。而哔哩哔哩的“拜年纪”则继续依托二次元社区文化,由UP主集体参与创作,成为年轻人一年一度期盼的文化盛事。
除了长视频网络平台的精彩节目外,短视频平台也抓住新春佳节聚人气的契机,通过矩阵式内容策划,为用户带来长达一个月的文化大餐。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内容产品的多样形态回馈老用户、拓展新用户,让每一位用户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云上春节。这些精心烹制的网络文艺内容以千姿百态的文艺形式传递节日的快乐与温暖,带领网友感受时代的记忆与回响,开启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这些网络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转发,是因为它们能够把握时代脉动、回应现实关切、戳中受众喜怒哀乐的情绪点。创作者们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期待,在与用户的隔空对话中主动传播与用户相同或相似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引发用户的共情与共鸣。特别是在家文化的影响下,网络文艺创作者精准捕捉“阖家团圆”这一群体情绪,策划制作了“回家过年”主题系列短视频,让观者透过作品感受家的温暖,折射出国人独具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追求。这些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达到了有效的传播效果。互联网平台的时代强音:全民参与,共创文化繁荣
在当下的互联网平台,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正在崛起:“全民参与”、“全民共创”已成为其鲜明的特征。多台网络晚会精彩纷呈,它们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折射出大时代的风采,定格那些奋斗者的高光时刻,触动每一位普通用户的内心深处。
让我们回顾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热爱家乡的傈僳族小伙蔡总、励志的农民英语爱好者“栓Q哥”刘涛,还有视障歌手折耳根乐队等普通人,作为主角在多场网络春晚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些平凡人在网络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的故事和才艺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湖南卫视、芒果TV的晚会中,小柯演唱的《亲爱的,不是你的错》用朴实的歌词和温暖人心的旋律,为心底柔软的人们带来治愈和陪伴。快手联欢会上,摇滚歌手张楚与卡车运输司机的跨界合作,在演播室外的数辆卡车上演绎歌曲《蚂蚁蚂蚁》,向每一个默默无闻却又努力生活的人致敬。
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富有包容性的网络文化使得传统年节文化得以延伸。网络用户生产的内容成为平台的宝贵资产。从民间高手的才艺秀到东西南北的春节美食秀,网络记录着的人们共庆新春的美好瞬间,重塑着新时代的民俗。
网络平台通过一系列话题活动,鼓励人们在视频创作与分享中表达自我,满足普通人“被看见”的心理诉求。观众们可以边观看节目,边通过直播间留言、点赞、评论、弹幕等多种形式参与节目互动。抢红包、放烟花、集节气卡、猜灯谜等互动玩法,进一步增进了亲情与友情,加强了社区成员间的精神交流和情感依赖。
不仅如此,网络平台还深入洞察用户需求,在提供审美价值的积极履行网络文艺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的视频平台开启了相亲直播和新春招工会,为用户牵线搭桥,为工友介绍职位情况,回应百姓情感诉求,帮助解决实际需求。这种与用户的紧密连接,让网络文艺的社会价值得以体现。
以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筑同心
文脉绵延,传承与创新并行。兔年春节的网络文艺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表达尤为突出。这种创新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成为节日期间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文化现象,在互联网平台上绽放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