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防联控机制:各级医疗机构要保持孕产妇、儿童急诊急救绿色通道
人民网北京报道,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旨在切实维护母婴安全,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安全。
通知强调,各级医疗机构必须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对于临产、危重孕产妇以及危重新生儿和儿童等急需治疗的患者,医疗机构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积极给予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推诿或延误治疗。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通知特别指出,妇幼保健机构需要查看就诊孕产妇和儿童的核酸检测结果。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免于核酸查验,但陪诊人员的核酸结果仍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管理,门诊区域被划分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以确保患者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分区就诊。
通知还建议孕产妇和儿童在外出或到公共场所时佩戴口罩,到医疗机构就诊时佩戴N95口罩。还要加强健康宣教指导,通过微信、APP、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监护人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做好健康监测和日常防护。
通知还要求各地结合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主动服务随访。建立人员清单和重点人群台账,引导孕产妇及时报备,以便及时获得就诊服务。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保障疫情期间孕产妇和儿童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在此背景下,各地要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确保渠道畅通、响应及时。妇幼保健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开展线上咨询和指导,减少群众非必须到院和交叉感染风险。
这份通知的实施将有力地保障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与安全,为他们在特殊时期的医疗保健提供坚实的后盾。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健康宣教、强化主动服务随访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母婴安全的影响。各地应严格按照通知要求执行,确保母婴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四、保障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为确保母婴安全,各级医疗机构正全力以赴保障孕产妇和儿童急诊急救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他们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对于急需救治的患者,不论疫情形势如何,均会妥善处置并及时转运。特别是临产孕产妇、危重孕产妇以及危重新生儿和儿童,将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接受积极治疗,绝不会因为疫情防控而拒绝、推诿或延误治疗。
关于急诊患者的接诊流程,一切都按照疫情防控医疗管理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而针对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会充分发挥其“兜底”保障作用,确保母婴安全。助产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孕产妇入院筛查流程和应急预案,指导她们适时接受核酸检测,为住院分娩做好充分准备。
五、优化门诊服务流程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孕产妇和儿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正积极优化门诊服务流程。依据《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门诊区域被划分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确保患者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分区就诊。
妇幼保健机构也在推进智慧医疗服务,如预约诊疗、移动支付等,以减少群众排队次数,缩短在院等候时间。还努力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如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减少就诊人群在院内的交叉流动。
六、强化住院安全管理
面对当前的疫情形势,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入院患者进行了严格的核酸检测,并在患者入院后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检测。特别是对于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以及基础状况较差的儿童患者,一旦发现核酸检测阳性,将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全力加强医疗救治。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还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区域收治核酸阳性患者,并安排固定的医护人员负责治疗。严格执行病区封闭管理要求,非必要不陪护。对于确需陪护的情况,只安排一名固定陪护人员,并在病区内实行全程封闭管理。医院还规范设置了过渡病区、隔离分娩间等,确保急诊患者在确认核酸检测结果前得到及时救治。
七、关怀患者与医务人员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医疗机构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巨大,医疗机构也在尽全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怀,确保他们能够以最佳状态为患者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