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起底网络占卜
近年来,央视多次聚焦网络占卜的乱象,揭开了其背后以“科技”之名实施欺诈敛财的真实面目。以下是关于这一现象的深入及其核心问题:
一、网络占卜的敛财模式
网络占卜采用了一系列诱导消费的手段。用户往往会被要求多次付费以解锁完整服务。例如,上传照片生成面相报告需要支付费用,而进一步获取诸如“鼻相”、“事业运程”等单项报告则需要额外支付费用。占卜还通过销售高价转运商品,如“招财黄水晶”和预测来年运势的服务来获取收益。据相关报道,某个微信公众号仅在短短的15个月内,通过三项报告(事业、情感、面相)收入就超过了80万元,显示了其暴利本质。
二、科技包装下的欺诈行为
网络占卜常常借助技术的热点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通过诸如“人工智能算命”、“大数据分析运势”、“人脸识别相面”等高科技词汇的包装,实际上却只是使用基础算法(如人脸关键点识别)生成模板化的报告。这些报告往往采用模糊的话术进行描述,如“近期可能遇到挑战”,利用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让用户产生自我对号入座的感觉。
三、社会警示与公众应对
央视的测试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即使上传宠物狗的照片,仍然能够生成所谓的“运势报告”,这暴露了这些算法并没有实际的预测能力。这些占卜还利用人们对未知的焦虑心理,通过制造恐慌来诱导购买其“转运”产品或服务。对此,中科院专家指出,这些服务本质上是迷信活动披着科技的外衣,公众需要提高警惕,避免被营销话术误导。
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应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念,对网络占卜保持警惕。毕竟,真正的命运是由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决定的,而不是依赖于虚幻的预测。网络占卜利用高科技包装和心理操控来收割用户,其背后的消费陷阱需要广大消费者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其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这种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占卜的本质是以科技为幌子的欺诈行为。消费者应该保持警惕,理性看待命运和人生,不被这些虚幻的预测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