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辨证治疗
1. 中药调理
常用方剂包括温经汤(含吴茱萸、当归、桂枝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五子衍宗丸(含韭菜籽,温肾暖宫)、艾附暖宫丸等。
紫石英、鹿胎膏等单味药也可用于暖宫驱寒。
需由专业医生辨证后开具个性化方剂,避免自行用药。
2. 外治法
艾灸:重点灸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促进气血循环。
泡脚:用艾叶、红花、小茴香等草药煮水泡脚,水位需超过脚踝。
针灸/拔罐:通过温针灸、雷火灸或拔罐改善宫寒。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保暖防寒
避免穿露脐装、赤脚,尤其经期需注重腹部、腰部及脚部保暖。
减少空调直吹,冬季避免单薄着装。
2. 忌生冷寒凉
禁食冷饮、西瓜、白萝卜等寒性食物,少接触冷水。
经期避免游泳、泡温泉等寒湿环境。
三、饮食调理
1. 温补食材
多吃羊肉、韭菜、核桃、桂圆、红枣等温阳食物。
药膳推荐:生姜红糖水、当归羊肉汤、红糖煮鸡蛋。
2. 活血化瘀
适当食用红萝卜、猪肉、黑豆等,促进血液循环。
四、运动与日常保健
1. 适度运动
快走、瑜伽(如暖宫扶阳操)可疏通经络,刺激足底穴位。
卵石路行走有助于改善寒性体质。
2. 情绪与作息
避免熬夜、过劳,保持规律作息。
通过拍打膀胱经、腹部按摩等方式促进气血运行。
注意事项
明确诊断:需先通过中医辨证确认是否为宫寒,避免误治。
长期坚持:调理需持续3-6个月,备孕期间更需耐心。
若症状严重或久未改善,建议及时就医结合中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