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伤者从担架摔落
一、背景概述
在广西巴马县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交通事故。2021年3月的一个时刻,急救人员现场处理一起交通事故伤者时,因操作失误导致伤者从担架上跌落。据当地卫健部门通报,医务人员抵达现场时,已经确认伤者失去了生命体征,这次的搬运行为被界定为“人道主义运尸”。但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司机不慎被事故车辆绊倒,造成了遗体的滑落。这一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争议,公众质疑医务人员在没有进行规范的生命体征检查(如心电图监测)的情况下就匆忙做出死亡判断,且在搬运过程中存在操作粗暴的问题。
而在江苏涟水,也曾发生过一次类似。在2019年的一次车祸中,一名女子在急救人员的搬运过程中从担架上跌落,头部着地,最终抢救无效死亡。这起同样引发了关于交通事故逃逸责任和急救操作规范性的争议。
二、急救流程中的争议焦点
这两起都引发了关于急救流程的争议。关于生命体征判定的争议。急救专家指出,判断死亡需要严格依据意识、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指标,并且应当留存心电图记录。在广西巴马中,仅凭目测判定死亡的方式被质疑过于草率。关于搬运操作的规范性争议。在搬运过程中,应固定好伤者的身体,尤其是考虑脊柱损伤的风险,使用适当的工具如颈托。急救人员应在搬运前对环境进行充分的观察,避免遇到障碍物导致意外。然而在广西巴马的中,急救人员未能充分固定伤者身体,并且没有对环境进行充分的观察,导致在搬运过程中出现了意外。
三、急救规范的改进建议
针对这些争议焦点,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急救规范的改进建议。需要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包括初步评估伤者的意识、呼吸、脉搏以及受伤部位和出血情况。对于疑似脊柱损伤的伤者,需要进行轴向翻身并固定颈椎。在搬运过程中,应使用绑带固定伤者身体,并且多人协作时应保持行进方向一致。医疗机构还需要加强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规范生命体征的判定和搬运操作。对于已经确认死亡的遗体,在搬运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尊重,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争议。
四、后续处理与反思
广西巴马后,当地卫健部门已经表示将调查涉事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医疗行为。这类反映出部分基层急救体系在专业性和应急管理上的不足。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完善和公众监督来提升基层急救体系的专业性和应急管理能力。公众也应该对急救流程有所了解,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给予急救人员必要的支持和理解。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减少类似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