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客户购房后竟集体消失
《介绍:房贷欺诈两大手法与风险》
一、团伙式房贷诈骗:包装“白户”的信贷诡计
犯罪团伙正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利用房贷系统漏洞进行诈骗。他们瞄准偏远地区的“白户”,即那些无银行借贷记录、无稳定收入的人员。通过伪造收入证明、社保流水等材料,将这些“白户”精心包装成“优质客户”。接着,他们勾结房产中介,签订阴阳合同,故意抬高房价并虚开首付收据。一旦骗取到银行贷款,这个团伙就像烟雾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例如,上海青浦区的11套涉案房产因恶意断供被银行拍卖,涉案金额高达6000多万元。这一欺诈行为已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包括伪造材料、招募人员和勾结中介。他们利用“白户”的信用空白规避银行风控系统,通过伪造贷款材料和虚假交易抬高贷款额度。他们还可能同步实施信用卡套现诈骗,以扩大非法获利。
二、婚恋诱导式购房欺诈:编织婚恋的温柔陷阱
近年来,一种更为复杂的购房欺诈手法浮出水面。诈骗分子通过线上交友平台寻找目标,与受害人建立恋爱关系。他们以结婚为由,诱导受害人在指定的楼盘购房。当房产购入后,这些嫌疑人即刻消失,留下一地鸡毛。2025年惠州的一起案件中,39名受害者均通过同一销售团队购买了惠州仲恺高新区某小区房产。由于房产登记在受害人名下,这类案件难以被认定为传统诈骗罪。警方建议受害者通过民事诉讼或与开发商协商解决。
两类案件的共性风险:监管漏洞、心理操控与规模化作案
这两类欺诈手法存在许多共性风险。它们均利用金融监管的漏洞,通过伪造资质审核材料突破银行贷款门槛。它们精准操控受害者的心理,通过虚构婚恋关系或高额回报承诺降低受害者的警惕性。它们呈现规模化运作的特征,如上海案件中的34名犯罪嫌疑人跨省作案,惠州案件中同一销售人员重复行骗。司法机关对这些案件的定性仍存在差异。上海案件按贷款诈骗罪立案,而惠州案件因缺乏直接非法占有证据而暂未进入刑事程序。
这些欺诈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和信任。公众需要保持警惕,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些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监管制度,以遏制这一现象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