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哪个是节哪个是气(节气不过气)
芒果季虽美,却总会过去,但节气的魅力,却永存人们心间。
随着寒露初霜的降临,红薯的香甜味道也开始弥漫。在山西省临汾市的山西南部,农民们开始挖掘红薯,这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作物质量的保证。而在立春之际,翼城县东塘村的农民董已经开始为小麦浇水,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谷雨是春季的一个节气,标志着寒潮天气的结束和春雨的增多。黄河中游地区气温回升,桑叶长大,戴胜鸟啄食桑葚的景象也映入眼帘。而在小满季节,山西南部的小麦正处于灌浆的关键时期,农民们利用的无人机技术,为小麦喷洒叶面肥,以防干热风灾害。
中国节气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划分,更是一种与饮食、养生紧密相连的文化。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分享腊八粥的传统无处不在,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在立春之际,感受到春天温暖的鱼儿也开始游向水面,古书记载的“立春三只待冰鱼”的景象也生动展现。
在晋南地区,人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日历和节气的来源。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渐被人们所共享,甚至影响到海外。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节气概念,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物候日历包括、捕鱼等活动,各地的物候历法结合地方气候特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气谚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例如,在彝族、白族、哈尼族聚居的云南地区以及中国台湾省等地都有自己的物候历法。而在美国海洋渔业中,也有类似的物候日历指导渔民的活动。
“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养生”,这是各地农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共识。而中国的节气文化则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它融合了自然、气候、农业和人类生活等元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令人陶醉其中领略不尽其魅力所在。我的故乡,位于中国二十四节气起源的圣地黄河中游的山西南部翼城历山地区。这里四季更迭,气候鲜明,黄河流域的典型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和多彩的生活习俗。不知不觉中,二十四节气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活动的宝贵遗产。
五年来,我用镜头记录下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关联,积累了大量生动的实例。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参考书,更是人们致富的经典指南。春种、夏收、秋收、冬储,这些活动都紧密围绕节气展开。来到这片土地,你不仅能感受到节气与古代文献的神奇对应,更能领略到它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持久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节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节气和物候的认识早已超越了地理位置和海拔的界限。以山西南部为例,同一节气在不同海拔地区,物候现象截然不同。农业谚语“桃花开,杏花落,种玉米没毛病”便是基于当地气象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出的智慧结晶。在晋南春小麦的主产区,人们根据节气和物候形成了抗旱为核心的春小麦管理模式,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除了农业生产,节气也与人们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机理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许多结合节气的养生谚语代代相传,如“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即使在气象预报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的节气谚语仍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参考。人们根据节气来调整作息、饮食,以达到康养生息的目的。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天人合一”思想。它是指导农事活动、健身康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时间参照,为我们有效地管理生产、组织社会活动提供时间支撑。而且,二十四节气是一个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认知体系。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们更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研究节气的活化、有效、持续的景观,我们更能明晰农业的本质应与自然界的时序和物候学相协调,实现持续生产、长盛不衰。这是长期演化形成的最经济、最合理的发展之路。二十四节气不仅不会过时,反而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李学峰,深深扎根于被誉为“历法之源”的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他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犹如一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历史长卷,记录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法传统。
晋南翼城历山地区,这片位于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确定的“七十二候历”起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里四季分明,是“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的主要发源地,其中心区域以历山为主。
走进历山,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活生生的物候博物馆。这里保存着华北地区唯一的原始森林,森林周边翼城、垣曲和平陆的生态圈环境也相对恒定。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虽然节气和物候有所变化,但历山地区的气候生态却始终保持稳定。这里的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等气象指标都体现出一种恒定的节奏,仿佛时间的流转在这里变得尤为清晰。
更为神奇的是,这里保存着古代典籍《夏小正》中记载的几乎所有动植物。这些生物的存在,与历山的地形、气候紧密相连。这里海拔高度跨越两千米,山川水旱兼具,梁峁沟壑纵横,为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提供了绝佳的展示舞台。每到特定的时节,这里的自然景象都会与节气、物候紧密相连,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与节奏。
对于李学峰而言,历山不仅仅是他工作的地方,更是他情感的寄托。他通过镜头记录下每一个节气的变化,每一物候的转换,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并感受到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的魅力。而他的著作《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更是成为了一部展现中华民族历法传统的宝典。
当我们谈论二十四节气时,总会想到“节”与“气”这两个词汇。在历山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你可以深刻体验到这两个词汇的深刻含义。节,是时间的分界线,是节气的标志;气,是气候的状态,是物候的表现。在这里,“节”与“气”共同构成了一幅大自然与时间交织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