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年少时回眸一笑乱了半个大唐(杜甫:少年悠游,中年失意,晚
杜甫之诗风,映射出他一生的轨迹。他亲历了大唐帝国的兴衰变迁,自身也经历了从少年的悠游,到中年的失意,再到晚年的落魄。
回溯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的人生遭遇重大打击。当他从长安返回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时,得知幼子已饿死的噩耗。这一残酷的现实,使他深感困居长安的辛酸苦楚。那时的大唐,虽表面繁华,实则内部已腐朽不堪,百姓生活困苦,而贵族却依旧纸醉金迷。正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宝十四载的唐玄宗,带着心爱的杨贵妃前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却不曾料到,就在那个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盛唐由此开始走向衰败。杜甫以他敏锐的目光,早已洞悉帝国繁华下的触目惊心。他的命运也与大唐紧密相连,一生经历三个阶段:悠游的少年、失意的中年、落魄的晚年。
人们常说,仿佛李白从未老去,杜甫从未年轻。在我们的印象中,李白永远是那个神采飞扬的谪仙人,而杜甫则是眉头紧锁、忧国忧民的小老头。但展开杜甫的人生画卷,我们会发现,他的前半生并非都是艰难苦恨。他的诗风,也并非一直都是沉郁顿挫。在三十岁以前,杜甫的生活优渥,鲜衣怒马,快意潇洒。
他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是官N代。从小就好读诗书,博闻强识的杜甫才名远播。那时的他,生活没有眼前的苟且,只有诗和远方。成年后的杜甫曾游历江湖,从吴越水乡走到齐赵平原,再从梁宋之地留下不少锋芒毕露、快意潇洒的诗文。
随着天宝六载(747年)那场沦为笑话的科举考试,杜甫的人生开始走向困顿。这场科举考试成为了空前绝后的零录取考试,背后的原因揭露了当时君臣的昏庸。此时的唐玄宗已不再英明,而李林甫的谄媚更是加速了帝国的衰落。
杜甫在这场闹剧中深受影响,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迷惘和怀疑。科举之路不通,他不得不放下身段,拜访各色权贵,以求青睐。时运不济的杜甫最终仍然无人问津,困顿与失意伴随着他的中年,直至晚年的落魄。
杜甫的一生,就像一部大唐的史诗,他的诗风、他的遭遇,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忧国忧民、他的才华横溢,都成为了我们永恒的记忆。杜甫长安困守十余载的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曾经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如今跌入现实生活的血泊之中。直至天宝十载(751年)正月,他献上《三大礼赋》,才终于进入唐玄宗的视野,获得待制集贤院的资格。这十余年的奋斗仅仅换来一个等待分配的资格,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的四年,杜甫苦等调令,从最初的河西尉一直等到兵曹参军的微末职位。生计都成问题的他,最终只能接受这个微如蚁芥的官职。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那十余年来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四十四岁那年,杜甫在短暂的回家省亲后,却遭遇了幼子饿死的噩耗。与此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正是这一历史时刻的真实写照。杜甫在听到李亨称帝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奔赴灵武,孤身穿越战火硝烟。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令人动容。
杜甫的旅程并未如愿,他被叛军俘虏,和王维一同被押解至长安。但杜甫是幸运的,他得以从叛军的豺狼窝中逃出生天。安史之乱给每个人带来了深刻的阴影和伤痛,而杜甫却未曾退缩。他仍然关注战事的发展,一边寻求与唐肃宗李亨汇合的机会,一边思考着击败叛军的策略和对策。
《唐才子传》中评价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但对他来说,忠君报国是他的信仰和选择。他有无数个放弃的理由,有无数个回归家庭的机会,但他选择了那条布满荆棘的报国之路。
几经波折,杜甫终于到达唐肃宗李亨所在的凤翔,被赋予左拾遗的官职。因直言进谏,他触怒了肃宗李亨而被贬。随着政局的恶化,杜甫目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写下了流传后世的三吏三别。
接下来的生活中,杜甫漂泊无依,寄人篱下。他的生活贫困潦倒,连孩子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曾经的朋友也断了书信往来。面对现实,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几乎字字带血的诗句,展现了他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痛苦。尽管如此,他仍然心怀天下寒士,期望能为他们遮风挡雨,这种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杜甫:诗中的正义与坚韧
有些人生来便不只是为自己而活,他们的存在,旨在为世人谋求福祉,即便个人境遇如何,也无关紧要。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杜甫就是这样的一颗星。
随着生活的靠山严武的去世,杜甫在成都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再度漂泊。从永泰元年到大历三年,他在川渝之地辗转流离。终于,在夔州都督的帮助下,他得以短暂安歇。对于此时的杜甫而言,一处简朴的容身之所和微薄的薪水,已足以让他心生感激。
这份相对安稳的生活,如同春风拂面,激发了杜甫的创作热情。众多佳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登高》尤为出色,被誉为古今七言之冠。写此诗时的杜甫55岁,不知他是否忆起24岁那年漫游齐赵时的自己,以及那首《望岳》。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一生,可谓熬尽心血。
时间偷走了他的青春,只留下一个垂垂老矣的人,对着“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叹息。尽管如此,他的心中仍怀有思乡之情。大历三年,他决定踏上返乡之路。但命运多舛,天灾人祸使他离故乡越来越远。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杜甫仍然未能如愿回到故乡。最终,他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冬日,在一艘破船上,孤独地离世。有人说这样的死法不符合“诗圣”的身份,但杜甫生前并未以诗人自居,他的尊荣多来自后世对其诗歌的推崇与研究。
这位一生矢志报国、却大半生困顿失意的大诗人,用孤勇强撑着自己走完了一生。如何评价这样的杜甫?其实无需过多的伟大头衔和空洞吹捧。他多次经历叛乱,走过生死边缘,但从未失节,坚守底线,毫无污点。这句评价,足以让九泉之下的杜甫瞑目。
年少时,杜甫悠游四方,而晚年却饱受背井离乡之苦。但无论个人境遇如何,他都始终坚守着诗人的使命与责任,为世人留下无数珍贵的诗篇。杜甫,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坚守正义与气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