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考取功名(柳永不要功名要风流)

健康养生 2025-04-27 16:36健康新闻www.buyunw.cn

解读柳永:词中的风流才子与失意的科举之路

作者袁秀月

在北宋真宗咸平六年的中秋佳节,歌女楚楚在孙何的府会上以一曲惊艳的《望海潮》开启了词人柳永的传奇人生。东南形胜,钱塘繁华,这首词将杭州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背后的词人柳永,究竟是何许人也?

柳永原名柳三变,生于官宦世家。在初入成年的时光里,他遵循着世家子弟的成长轨迹,读书、参加乡试,为考取功名做准备。命运在19岁那年发生了转折。柳永取道水路至杭州,被繁华的都市和美丽的景色所吸引,耽搁了前往汴京的行程。他沉醉于听歌买笑的生活中,那时他还未“得意忘形”,但已流露出对词创作的热爱。

尽管柳永才华横溢,但他的科举之路却颇为坎坷。他考了四次科举,每次都落榜。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他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直到1008年,他才抵达汴京准备再次参加礼部考试。那时,汴京的繁华更胜杭州,柳永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词作,其中许多都是为歌妓乐女所作,一时之间在汴京城内声传一时。科举之路依然不顺。皇帝对柳永的歌词创作有所耳闻,对他批评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此,柳永离开了汴京,走上了专业填词的道路。

说起柳永的词作,《雨霖铃》无疑是其中的佳作。这首词描绘了柳永离开汴京时与心爱的人伤别的情景。柳永的词中出现了许多歌妓乐女,如心娘、佳娘、虫娘、酥娘等。其中,柳永对虫娘情有独钟,为她写的词也最多。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他的词在市井深受欢迎的原因。世人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达官贵人却对柳永的词作评价其“俗艳”。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词作更多地反映了市民生活和情感,与传统的文人雅趣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柳永的词作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的风流浪子。

柳永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转折。他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也是一个在科举之路上屡遭挫折的失意者。他的词作既有对美人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慨。他的故事既是一个关于才华与命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情与人生的故事。柳永,这位词坛巨匠,曾以《定风波》抒发对平民女子与另一半终日相伴的深情向往,其中的“针线闲拈伴伊坐”,表达了他手捧针线,与挚爱相依的浪漫画面。这句词也一度成为他人讽刺他的把柄。相传,当他因仕途不顺去拜访宰相晏殊时,晏殊引用了这句词,暗讽他的仕途无望“殊虽亦作词曲,却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暗示柳永的仕途之路恐怕难以承载国家重任。

尽管遭遇这样的冷嘲热讽,但柳永的一生并非只有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他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复杂人物。出生于士族家庭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仕途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浪漫天性与这种追求产生了冲突。他写下的那些流传甚广的“艳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的仕途之路。每当遭遇挫折,他便转身投入歌楼妓馆,以写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终于在景元年,51岁的柳永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考落榜之人放宽录取。这一年,柳永决定再次参加科考,终于得偿所愿,进入了仕途。虽然他的官职并不大,从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到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泅州判官,再到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每一步都留下他勤政爱民的足迹。担任余杭县令时,他“抚民清净、安于无事”,深受百姓爱戴;担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时,他体察民情,为政有声,被誉为“名宦”。

柳永的矛盾在于,他既渴望功名,又想保持自己的风流本性。这种挣扎和痛苦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词既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生追求的体现。幸运的是,他还有词,他的词让他赢得了浮名,也让他得以在仕途之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柳永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他以词为媒,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他的词既是他的人生写照,也是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尽管他的人生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依然以词为伴,书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篇章。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