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电商平台超长预售让消费者花钱受气
“618购物节期间,‘超长预售’现象的投诉量急剧上升,消费者对此反映强烈。”最近,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当前“超长预售”已成为网络消费纠纷的焦点问题。这一现象的特点包括投诉增长迅速、纠纷集中、消费隐患多以及解决时效差。为了引导企业改进并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江苏省消保委已发布了《关于超长预售问题的企业合规指引》。
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江苏省消保委系统接收的“超长预售”相关投诉已达5610件。而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相关舆情信息更是高达1507条。尤其在“618购物节”期间,投诉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超长预售”的投诉增多,反映出部分商家在这种营销模式下存在经营路线偏差的问题。一些商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提前锁定消费者,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他们,实质上构成了一种不公平的交易行为。
在预售消费纠纷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合同履行不到位,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由于库存不实、优惠活动虚假、低价诱导等原因,部分商家在预售过程中不愿意承接过多订单,导致不按时提供尾款支付渠道甚至不发货。网络平台的预售时间普遍在8天至45天之间,而发货时间不告知、预售时间过长、超时不发货和随意更改发货时间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商家将“超长预售”作为普通商品的经营方式,先进行筹款拿订单,再视情况生产或告知无货,这就好比把预售当作“众筹”来操作。除此之外,定金退还、单方撤单或下架商品、商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也在困扰着消费者。
预售过程中还存在商家不正当宣传营销、格式条款涉嫌“霸王条款”、预售价款比现货购买更贵、解决“超长预售”消费纠纷时效性差等问题。江苏省消保委的负责人警告,这些问题是对品牌信誉和市场氛围的破坏行为,希望商家能够自我规范,找到预售利益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对于这些问题,负责人提出建议:商家应按照《指引》自查自纠不公平格式条款、规范预售流程、严格把控商品质量。电商平台应完善预警机制,确保合规经营,避免“超长预售”中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也将重点关注网络促销热门时间点的“超长预售”问题,加大监督力度,以实现企业合规经营与消费者权益的维护。
在这个购物狂欢的背后,我们需要警惕“超长预售”带来的消费隐患,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让网络消费环境更加健康、透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便捷的网络购物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