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毛泽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创作的壮丽诗篇,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历史背景,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辉煌历程和革命者的无畏精神。下面,让我们从创作背景、内容以及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共同领略这一文学经典的魅力。
一、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长征即将结束之际。毛主席在回顾长征的艰辛历程后,于甘肃通渭的一次干部会议上首次朗诵了这首诗。历史背景要追溯到一九三四年十月,当时红军遭受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长征历时一年,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跨越了十四个省,经历了许多惊险的战役,最终于一九三五年十月抵达陕北吴起镇。
二、内容解读
诗句原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这首诗中,“等闲”一词表现了红军对艰难险阻的蔑视和乐观态度;“逶迤”和“磅礴”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红军对崇山峻岭的藐视;而“暖”与“寒”既描绘了江畔的气候变化,又隐喻了渡江后的喜悦与大渡河战斗的残酷。
三、历史意义
这首诗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不仅展现了红军突破围剿、跨越天险的集体英雄主义,更是长征精神的象征。诗中“不怕远征难”的豪情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长征精神的标志。据记载,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数百次的战斗,牺牲了许多英勇的战士。但正是这些战士的英勇奋斗,铸就了这一伟大的长征精神。
《七律长征》不仅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更是中国奋斗历程的文学丰碑。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让我们共同铭记红军长征的辉煌历程,传承这一伟大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