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婚族 有后盾还有自由?
在现代社会,每一对步入婚姻的欢喜冤家都期待着幸福与永恒。我们向他们表达的祝福,常常是愿他们白头偕老、地久天长。尽管这些祝福语有些老套,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当隐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族群特征时,我们不得不思考,那些将婚姻视为隐私、讳莫如深的人们,他们的婚姻究竟能走多远?
婚姻,在许多人眼中,是否应被视为个人隐私?在传统中国,婚姻从来不是一件私事。哲学家冯友兰曾阐述,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以家族为中心,婚姻关系被视为家庭关系的核心。婚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皇家的太子大婚要昭告天下,普通人家的男女成婚也要喜庆隆重。
在现代社会,尽管家族制度的社会制度已经改变,但家庭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关系不仅是家庭关系中最自然的一环,还连接着其他复杂的社会关系,像电线一样维系着生活的运转。很多感情破碎的婚姻之所以还维持,是因为婚姻关系衍生出的各类社会关系如同蛛网般错综复杂。
有些现代男女却选择隐藏自己的婚姻,将其视为个人隐私。他们觉得结婚是自己的事,无需让他人知道。但实际上,即使是在最重视个人隐私的国外,婚姻也绝非隐私。婚后,无名指上的婚戒是婚姻的象征,展示着已婚的身份。隐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隐婚现象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能短暂存在的现象。深究其本质,它对家庭发展甚至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中国的隐婚男女将婚姻关系视为不能说的秘密,仿佛情人关系一般。这种将本应沐浴在阳光下的婚姻关系置于阴暗狭小的角落的做法,时间久了必然会导致变质。
我曾认识一对隐婚男女,他们的婚姻关系一直秘而不宣,甚至在工作中也保持独立行动。当其中一方无法忍受这种无视存在的情况时,他们的关系在办公室内爆发,大家才惊讶地发现他们早已是夫妻。
隐婚男女中,有些人担心婚姻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前途,有些人觉得结婚是俗事,宣告结婚会落入俗套。《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坦荡荡”正是对这些心态的批判。还有些人打着保护隐私的旗号,实则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将婚姻地下化,这种行为是对婚姻的亵渎。
细究这些隐婚者的心理,他们都具有自私、自我的特点,对婚姻持不信任、留一手的态度。这些特点都是摧毁婚姻的杀手。
对于那些选择隐婚的男女,我们应该告诉他们:真正的幸福和永恒需要坦诚和阳光。婚姻不是隐私,而是两个人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若想知道他们的永远有多远,就要告诉他们:真正的永远需要建立在坦诚和信任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