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
守护中华文脉,让文物在现代焕发生机,这是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道路上的坚定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律实践的坚守、科技赋能的创新以及活化文物的创意。
一、法治护航:文物保护法的深入实践与创新发展
在模拟法庭的辩论声中,青年学子们正深入理解文物界定、出入境审核等法律细节。全国大学生文物保护法模拟法庭活动,不仅让法律理论得以实践,更是推动文物保护法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2025年3月正式施行,首次纳入文物数字化、活化利用等理念,为依法护文提供新依据,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法治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二、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中重生
科技的力量,让古老的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数字孪生技术让龙门石窟的北魏雕刻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重现光彩;天津大学研发的“数字物纹”技术,实现了文物的分钟级身份鉴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更是推动跨国数字资源共享,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三、创新活化:文物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甘肃省博物馆将“铜奔马”设计成萌态玩偶,结合地方特色推出“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700万元。浙江新昌的《山海经奇》夜游项目、龙门石窟的智慧文旅平台,通过虚实交互的方式,让游客感知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些生动的实践,既坚守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又通过法治、科技与创意的碰撞,让文物从历史中“走”出来,在现代生活中“活”下去。
无论是通过法律实践的坚守,还是科技赋能的创新,亦或是活化文物的创意,我们都在努力让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因为,我们深知,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守护文脉,让文物活起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