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扩大试点按病种分组付费
昨晚,在市政协委员驻地,身为政协委员的李蓉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提出了一个紧迫而深入的问题:面对北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如何调整价格结构和医保政策,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李蓉女士是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北京市委常委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的教授,她的声音承载着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在本届政协会议上,她提交的《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提案中详细阐述了她的观点。她指出,目前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及价格结构畸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现实中的主要矛盾。
李蓉女士强调,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整价格结构和医保政策,改革付费方式,并完善基本药品目录。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关键难题。
今年,北京市在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此前仅有的6家试点医院将逐步扩容,病组数量也有望从108个逐步扩大到600个。这一改革旨在通过调整价格结构,使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式更加合理。
深入看病贵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的机制。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过多依赖药品耗材加成收入来维持运行,导致公立医院的“不姓公”。这一现象在北京市尤为突出。从1998年到2009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财政拨款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而药品和耗材收入成为医院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采取了招投标采购和降低药品单价的措施,但患者的药品支出并未明显下降。
价格结构的畸形也导致了医患双方均未受益。李蓉在提案中通过两个手术例子生动展示了这一问题。高额的费用中,代表医护人员劳动的部分占比极低,而材料费和化验检查费占据了大部分。这种结构导致个人承担的费用高,患者感到看病贵;专业医生的价值被低估,医疗卫生收费标准失衡。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调整价格结构、改革医保政策、完善基本药品目录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患者的负担,使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