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35岁是关键!5招防骨质流失
骨质疏松症:一场与骨骼的“隐形战争”
骨质疏松症,这种全身性骨骼病变的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严重。台北慈济医院骨科的黄盟仁医师指出,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的流行病,尤其是女性,其患病比例高于男性。根据全民健保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台湾妇女在一生中会遇到腕骨、脊椎或髋部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一场在骨骼中发生的“隐形战争”。无论男女,约在30至35岁的骨骼质量巅峰之后,骨骼开始以每年约0.5%至1%的速度流失。尤其对于女性,停经后的流失速度更快,使她们更容易陷入骨松的困境。临床表现包括身高变矮、背痛、驼背,甚至轻微碰撞就可能导致断裂或骨折。
黄盟仁医师强调,当骨质密度T值小于负2.5时,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而可怕的是,在造成骨折之前,这种疾病往往不易被察觉,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不同年龄段的骨松患者面临不同的风险:女性50岁时以腕骨骨折为主,60岁时则可能遭遇脊椎压迫性骨折,而70岁时男女都可能出现髋骨骨折。
那么,如何抵御这场“隐形战争”呢?黄盟仁医师给出了五大建议:
1. 钙质补充:男性和未停经的女性每日需摄取1000毫克的钙质,停经后则应增加至1500毫克。柠檬酸钙的吸收率最佳。
2. 晒太阳: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建议每天晒太阳10到15分钟。
3. 适当运动:骨头在受到机械性压力时,会经历骨重塑过程,使其变得更坚硬。长者每周至少运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 规律用药:骨质疏松治疗需持续、规律。不完整的治疗可能导致骨头变得十分脆弱。
5. 预防跌倒:长者容易跌倒,应注意自身安全,如保持居住环境照明充足、无障碍、地板干燥等。
黄盟仁医师还提醒,有些民众误以为吃维骨力或葡萄糖胺能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但实际上,这些药品主要缓解退化性关节炎的症状,对骨质疏松并无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症是一场“隐形战争”,需要我们提早预防、积极应对。遵循黄盟仁医师的建议,保护骨骼健康,远离“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