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气候现象,主要出现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这一现象表现为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概述来说,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与太平洋东部的海面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当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时,会导致西部海平面增高,海水温度上升,气压下降,进而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相对而言,太平洋东部底层海水上翻,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这种海温变化还会影响大气环流,形成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异常强烈时,就会产生拉尼娜现象。
从词义上看,拉尼娜这个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小女孩”,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圣婴”意义相反。气象和海洋学家使用这个词来专门描述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的持续异常变冷现象。当海水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时,就可以被认为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通常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出现,有时会在其第二年出现,并且有时会持续两、三年。例如,1988年至1989年以及1998年至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和频率可能有所减弱。
在最近的一次拉尼娜现象中,我国附近海洋的变化对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在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后紧接着出现的拉尼娜现象,以及长江流域的生态恶化,共同导致了我国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去年,热带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在一个月内转变为拉尼娜现象,这也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它常常导致全球性的气候混乱,并伴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出现。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指出,拉尼娜现象可能会造成我国南方的气候异常,如频繁的降雨和长时间的洪水。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拉尼娜现象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的移动轨迹异常,从北纬30度迅速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前所未有。这种极端气候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拉尼娜”现象是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其水文特征表现为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而西部则相反,水温上升,降水量显著增加。尽管科学家们认为“拉尼娜”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它对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带来的持续降雨却不容忽视。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在过去的几年中呈现出新的特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表示,在过去的三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发的天气异常已经远离热带地区。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影响就此消失。实际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仍然异常波动。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指出,全球气候系统已经恢复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天气变化将不再受到这些现象的影响。
风起云涌,气象万千。自今年年初以来,北方地区的气温如同蓄势待发的火焰,迅速回升,比常年偏高幅度达2至3℃。这温暖的春风唤醒了冬眠的大地,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土壤解冻的钟声敲响,干土层悄然出现,似乎在预示着一场未知的冒险。而雨季的步履却迟迟未到,拉尼娜现象如同幕后黑手,让北方地区连续遭受大风的侵袭。在这特殊的气候背景下,沙尘暴如同脱缰野马,席卷北方大地。
北方的气温飙升,却伴随着天空的哀鸣。今年3至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自1961年以来的新高,北方地区更是持续高温。从年初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便陷入持续的少雨模式,连续四个月的总降水量不足百毫米,华北、西北地区更是降到了五十毫米以下。这场罕见的春旱让北方地区的土壤墒情迅速恶化,成为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赵振国专家指出,自1992年以来,北方地区的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徘徊。特别是去年至今,北方地区的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岌岌可危。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流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无法与强劲的冷空气形成有效的降雨条件。这使得北方地区持续遭受干旱的困扰。
在北方抗旱的艰难时刻,长江以南的局部地区却暴雨如注。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产物,从大范围流域性来看,降水量尚属正常。
谈及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陆均天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交替作用已经成为常态。我国不可能脱离这个大环境独善其身。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未来的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努力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说到今年的气候异常,我们不得不提到拉尼娜现象。在这个状态下,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比常年偏低0.5°以下。这种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深远。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东亚地区的经向环流异常,使得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影响我国。这也使得今年冬天异常寒冷。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频繁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与此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也频频造访南方地区。当强大的冷气团与暖湿气团相遇时,便形成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这两个气流的共同影响导致了长江流域的雨雪天气增多并长时间维持低温天气。
在全球多地遭受极端天气的影响时,我们不得不再次关注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拉尼娜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信风的增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冷紧密相关。信风是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对于全球气候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拉尼娜现象的频率虽然趋缓但其影响仍然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持续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加强预测和防范努力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到海表面风的驱动。在信风的推动下,暖水被传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而东太平洋地区则依靠更深层的冷水进行补充,导致东太平洋的海温明显低于西太平洋。当信风增强时,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加剧,使得海表温度异常偏低,引发气流下沉与上升运动的交替,进一步加剧了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退,拉尼娜的到来,全球各地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会发生变化。虽然拉尼娜性情并不温和,可能给全球带来灾害,但其影响总体上较厄尔尼诺温和。
我们不应忽视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那么,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的气候呢?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自2008年1月以来,我国南方已出现多次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将持续至2008年夏季,可能会带来春夏季干旱、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沙尘暴偏多、夏季区域性洪涝增多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度以上,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拉尼娜现象的征兆包括飓风、暴雨和严寒,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起,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指出,历史上也有类似异常天气情况。预计2008年华南地区早稻播种期天气将有所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则偏差。春季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预计较常年同期偏少,但强沙尘暴可能性较大。2008年春,我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夏季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受拉尼娜影响,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
最近,关于我国多个省市大旱的预警已经发布。据安徽省气象局报告,自入冬以来,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等地均出现重度气象干旱情况。面对如此严峻的旱情形势,各地纷纷发出紧急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并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挑战。通过增强预警和防控意识、科学规划水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中国近期面临的旱情及其背后的气候因素
近期,中国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有所缓和,但北方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旱情却十分严峻。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高歌的密切关注。他向《财经》记者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气候状况。
来自河南省气象局的信息显示,河南省南部降水量偏少,而河南省北部和中部则基本无降水。安徽省自1月25日以来,冬麦主产区也无明显降水。沿淮淮北地区累计降水量仅为21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2毫米,成为自1961年以来同期次少年。河北、山西、河南、北京等地的降水量偏少程度更是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事实上,冬季的干旱情况在中国北方地区并不罕见。高歌回忆称,1999年中国就曾出现过严重的“旱灾”,当时华北、黄淮、华南等大部分地区出现特大干旱现象。此后的三年,中国北方连续三年少雨,其中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虽然目前仍无法精确估计旱情的进一步发展趋势,但今年将会是干旱情况比较严重的年份之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指出,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看,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现象中,干旱灾害尤为严重。他警告说,过去20年中,干旱造成的损失占到中国整个GDP的1.2%,如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农业损失将不容忽视。
目前,专家仍无法确定导致此次降水量偏少的直接原因,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次的干旱并不是正常的大气波动,而是大气异常。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与这次干旱有着密切的关联。拉尼娜是一种全球气候变化的“冷事件”,其发生往往伴随着中国的沙尘暴、台风、旱涝灾害的加剧。世界气象组织也指出,拉尼娜现象导致欧洲出现严寒天气。
对于拉尼娜的发展趋势,我们在10月28日指出,7月30日至11月6日的地球季节性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在11月18日至1月23日的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是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这意味着厄尔尼诺的快速进展将发生在这段时间,与季节性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相一致。拉尼娜事件的能量在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期间并未完全释放,并可能在未来的地球自转减速阶段形成新的拉尼娜事件。
中国北方地区的干旱情况严峻,与拉尼娜事件有着密切关联。我们必须重视这一趋势,加强预警和防范工作,减少灾害损失。对于气候变化的新闻报道也应该公正公平,不应只关注“暖事件”而忽视“冷事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天气变化是当前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本周末部分地区将迎来降雨,但这似乎难以改变当前的干旱格局。接下来的日子,炎热干燥的天气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等国的机构纷纷下调了2008/09年度大豆播种面积的预估,这无疑给美国大豆市场带来了短期强支撑。
与此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美国中西部寒冷天气,可能将持续到春播前后。这一现象是否会对美豆播种产生不利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拉尼娜现象,这一正在加强的气候现象,在1月29日和2月2日的海温异常比较中得以明显体现。白色海冰的呈现,标志着拉尼娜现象的加强。
预测显示,拉尼娜事件可能在地球自转减速的阶段形成,这一阶段从1月25日持续至4月7日。虽然有关部门预测此次拉尼娜现象不会超过3个月,但估计其造成的美国中西部寒冷天气可能持续到春播前后。这意味着拉尼娜现象持续到4月7日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中国北方的春旱问题已不可避免。在2009年的3至4月,正值弱潮汐时期,与春季南北震荡叠加,使得干旱的几率进一步增大。这样的状况让人不禁回想起2000年的严重旱灾,令人警惕。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拉尼娜现象的发展,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毕竟,气候变化关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光明网 杨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