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入职2小时猝死
事件回顾
在灯火通明的上海,某个繁忙的夜晚,一家防护用品公司由于工期紧迫,急招操作工李某。这个紧急招聘发生在2020年10月29日的夜晚,当晚22:20,李某迅速完成了入职手续,紧接着便开始了他的夜班工作。就在凌晨0:25,噩耗传来刚刚入职的李某在岗位上突然晕倒,抢救无效离世。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悲剧,家属悲痛欲绝,提出了140万元的索赔要求。公司方面却认为李某尚处于“试工阶段”,并未安排重体力劳动,因此只愿意提供人道主义补偿。
法律解读
调解员对于这起悲剧给出了法律上的解读:
1. 劳动关系确立:在我国法律中,并无“试工”这一概念。一旦开始用工,即刻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无论是否正式签订合同。
2. 工伤认定: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并在48小时内死亡的,应视同工伤。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李某被认定为工伤。
争议焦点
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工伤保险真空期:企业未能及时为李某办理社保手续,导致工伤保险无法及时生效,最终需自行承担高额赔偿。
2. 入职体检的缺失:现行法律并未强制要求普通岗位进行入职体检,这也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一个借口。
相关案例与警示
类似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屡见不鲜。比如在2025年,深圳一名59岁的保洁员在工作时猝死,因劳动合同纠纷导致工伤认定困难。再比如同年5月,某企业创始人庄华在签单后健身时猝死,再次引发对职场健康和工作压力的讨论。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工伤保险制度衔接的问题,也暴露出企业在用工体检规范上的不足。为此,建议广大企业完善入职流程,加强员工健康管理,并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作为工伤保险的过渡保障。劳动者自身也应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