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鹏北大演讲
李承鹏于2012年深秋之际,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殿堂中发表了一场题为《说话》的演讲,主要了言论自由在当代社会中的境遇和挑战。以下是这场引人深思的演讲的核心观点
一、言论自由的思想火种
李承鹏强调,思想自由的真正体现在于人们能否自由地发表言论。他回忆某些历史时期,民众因种种原因被迫沉默,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饥荒时期,人们因压力而不敢表达真实的需求和想法。他坚信,“兼容并包”的社会基础在于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和发声。
二、当代文化表达的困境与突破
李承鹏观察到,当代社会文化表达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他认为,除了通俗文化形式如赵本山、郭德纲等的表现外,还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学巨匠如李白、徐志摩等的语言艺术传统。这种断层现象反映了民众“失语”的深层危机,他呼吁重建多元的文化表达渠道,让各种声音得以发出。
三、言论与权力的较量
演讲中,李承鹏深刻剖析了言论自由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提出,压制言论自由的行为本质上源于对变革的恐惧恐惧不同观点会动摇现有的社会秩序。他呼吁社会各界正视这种恐惧心理,通过理性对话和沟通来解决分歧,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压制不同的声音。
四、公民责任与爱国表达的重新定义
在李承鹏看来,爱国并非一味地歌颂和赞美,而是通过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推动社会进步。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爱一个国就像抱怨小区的下水道堵塞,目的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好。”他认为,作为公民,我们都有责任通过我们的言论来参与社会建设,推动国家进步。
这场演讲后来被收录在他的杂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引发了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和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李承鹏的演讲不仅是对言论自由的深刻思考,也是对当代社会表达困境的一次有力反思和。他的观点生动、深刻,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