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生活知识 2025-05-03 01:56生活知识www.buyunw.cn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蒜、醋、饺”等,正确读写并理解词汇如“翡翠、万象更新、截然不同”。深入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顺序和习俗特点,体会作者老舍独特的写作手法,详略得当,朴素生动的叙述。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不同时间段春节活动的特点,理解详略安排的重要性。运用“圈画关键词句”的方法,深入挖掘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沉浸于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比现代春节与老北京春节的异同,增强对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时间顺序掌握春节习俗(从腊八至正月十五);学习作者老舍如何详写“除夕、初一、元宵”等高潮时段,略写其他时段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习俗背后的民俗文化意义,如“祭灶王”“守岁”的象征性;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如比喻的使用,语言朴素生动,京味儿浓郁。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老北京春节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任务驱动法: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时间轴梳理春节习俗,自主阅读并填写内容。

3. 合作法:分组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春节习俗,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老北京春节的场景图片和音乐《春节序曲》,营造节日氛围。提问学生关于春节的印象,引出课题老舍笔下的春节,强调其“京味儿”特色。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圈出生字词,尤其是“蒜、醋、熬”等易错字;勾画表示时间的词语,如“腊八、除夕”等,完成时间轴框架图的构建;反馈交流,通过“习俗连连看”的游戏检测学生对时间顺序的理解。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为什么重点写除夕、初一和元宵,体会详略得当的妙处。小组合作,选择详写段落,通过批注关键词句感受节日氛围。品读老舍语言的特色,如“腊八粥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等语句,体会其幽默质朴的风格,并拓展讨论“守岁”的寓意与现代春节看春晚的关联。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对比本地春节习俗与老北京习俗的异同,撰写简短的对比报告。结合“传统节日申遗”新闻,讨论保护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升华情感。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描写“元宵节”的段落,仿写家乡春节的一个场景。实践作业:采访长辈,记录家庭春节习俗的变化,形成“我家春节简史”。

六、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老舍)

时间轴: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元宵

详略对比:高潮时段详写 vs 过渡时段略写

语言特色:京味儿、幽默、比喻生动 文化内核:团圆、祈福、传承

七、教学资源补充 多媒体教学资源:老北京春节纪录片片段、民俗文化图片集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氛围和习俗,增强教学效果。深入理解京味文化:从《老舍谈民俗》出发,重塑文章魅力

一、情境导入,领略京味文化的韵味

让我们首先进入这个情境。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里的叫卖声、热闹的庙会……这些生动的画面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接触到一位文学巨匠老舍先生。他的笔下,民俗被赋予了生命,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厚的京味文化气息。

二、任务驱动,深入剖析文章内涵

三. 语言品析与文化渗透的结合

四. 符合2025年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上一篇:浙江一灵堂深夜起火儿子儿媳死亡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