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生活知识 2025-05-01 08:07生活知识www.buyunw.cn

一、课文简介

《北京的春节》是一篇由老舍创作的散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描绘了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民俗画卷。文章聚焦于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等重要日子,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文中的“京味儿”语言和详略结合的写法,使节日特色更加突出。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重要字词:学会写如“蒜、醋、饺、摊”等生字,并区分形近字,如“宵”与“霄”、“贩”与“贬”。

2. 理解内容: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详略安排,感受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特色民俗活动来展现春节氛围。

3. 品味语言特色:品味老舍独特的“京味儿”语言,如比喻将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感受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4. 拓展延伸:结合实际生活或阅读链接,比较不同地区、时代的春节习俗,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重点内容详解

1. 详略安排:文章在详略安排上独具匠心。详写的部分包括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除夕(做年菜、祭祖、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元宵节(赏花灯)。略写的部分包括过小年、正月初六以及正月十九。这种安排旨在突出节日的高潮部分,体现“隆重热闹”的主题。

2. 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比如,将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食材的丰富多样。细节描写如“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使得腊八蒜的色味跃然纸上。还引用了俗语“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3. 关键段落分析: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如除夕场景和元宵节描写,都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通过“灯火通宵”、“万不得已”、“必定赶回”等词汇,强调了团圆的重要性,展现了节日的温馨和热闹。元宵节的描写则通过详述花灯种类和热闹场面,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生字词归纳

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生字的易错点,如“蒜”与“算”、“醋”的偏旁为“酉”、“贩”与“贬”的区别等。我们还需关注一些生字词的正确用法和偏旁部首。

五、课后思考与练习

1. 讨论题:文中哪些部分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通过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结构。

2. 语言赏析:找出带有“京味儿”的语句,如“杂拌儿”“零七八碎儿”,体会口语化表达的效果。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老舍的“京味儿”语言。

3. 拓展实践:对比家乡春节习俗与老北京的不同,尝试用细节描写记录一个节日场景。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六、知识延伸

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其代表作包括《骆驼祥子》和《茶馆》等。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还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例如,腊八粥的食材象征丰收,守岁寓意辞旧迎新,元宵灯会则展示了民间艺术的精华。

上一篇:去有风的地方结局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不孕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