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变弯的心理,女孩子为什么会弯
在初入职场的年纪,我遇到了一个女同性恋者,由此引发了我对性取向的深入与理解。通过BBS的桥梁,我们虽彼此陌生,但因孤独而相聚。
她向我透露,女性更容易受到诱惑。她分享了自己与一位刚认识的女生的亲密关系,以及她在感情世界中的波折。我们交流时,她坦言曾和女友分手,之后与一名男往并考虑结婚。她曾坦言自己是直男,但被现任女友引领进入了女同的世界。“女生更容易被影响”,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在不同性取向间自由穿梭的女生。这种现象让我既感到意外,又似乎逐渐接受。我开始思考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生在异性恋中受伤后选择了同性关系?还是同性之爱带来的生活习惯和交流上的便利让她们选择了这种关系?一位女性朋友分享到,她之所以选择同性关系,是因为感受到了同性间的亲密与理解。这些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似乎都在证明女性的性取向比男性更不稳定、更易改变。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是不可改变的,但现在的研究表明,这种观念正在被颠覆。有研究表明,人的性取向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有些老年女性五六十岁时突然转向同性恋。男性也存在这种现象,只是没有女性那么普遍。这意味着性取向的改变并不是某一性别的特有现象。
不仅如此,过去认为性取向和性偏好稳定的男性群体,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中,自称是异性恋的男性占大多数。这说明部分男性的性取向也在变化之中。心理学家丽莎戴蒙德提出的“性流动性”概念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她认为性取向、性别认同等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就像我们在光谱上看到的那样,人的性取向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我们并不站在光谱的两端,而是在这个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分布。文化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原本明确的女性角色身份,可能会因为文化的变迁而变得中性甚至略显“男性化”。这种变化使得亲密关系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恋人不再局限于同性或异性,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演变。
个体的实际性行为和对自己性取向的认同可能是相互独立的。这意味着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在性取向上有所改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性行为必须与自己的性取向完全一致。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理解并接纳他们在性取向上的多样性。有些人随着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迁,性偏好也会随之变化。他们并不一定会认为自己属于同性恋群体。比如李银河老师的例子,她的性取向随着时间和经历发生了变化,但她未必认为自己“弯了”。
从文化对性偏好的影响出发,有一种观点称之为“强迫异性恋”。这种观点认为,文化通过宣扬异性之爱来塑造人们的亲密关系观念,并对同性恋行为进行污名化。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能预设自己的性取向是异性恋。特别是在男权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女性可能压抑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实际上存在许多潜在的女同性恋者,只是尚未展现出来。这种理论促使更多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当我们人类的复杂现象时,我对同性恋、异性恋等明确的标签持警惕态度。我更倾向于使用“性取向流动性”这一说法。随着学说和观点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的行为也在迅速改变和演进。
我有过数次被同性追求的经历,这些经历并不令人反感。来自同性的追求带来了一种安全的温存感。当时令我困惑的是,这些女孩似乎并不在意对方的标签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并未成为她们求爱的障碍。
数年前参加的一场同性恋婚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南方某地举办的似乎是首场同性恋婚礼。那场婚礼似乎激发了在场一些女孩的勇气,不久后她们开始积极地追求其他女孩。
暮光女斯图尔特曾预言,几年后会有更多的人不再纠结于自己是直是弯,而是自由选择自己的感情和爱情方式。这样的自由已经在世间悄然存在,每个人都可以不必费力去界定自己的性取向,做自己想做的爱,喜欢自己想喜欢的人。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人类的情感和性取向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