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猴痘防控指南: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排查
自今年五月初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个非地方性流行国家出现了多例猴痘病例,并出现了人际传播的现象。针对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整合修订了《猴痘流行病学调查原则》等三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发布了全新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虽然该病过去主要出现在中非和西非地区,且病死率为1%-10%,但在全球消灭了天花并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后,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猴痘的防控工作。
本次发布的指南详细介绍了猴痘的疫情概况、预防、诊断、疾病控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在预防方面,指南特别强调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避免与可能的传染源接触。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时,必须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
对于疫区归国人员,指南也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他们需要注意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自己的旅行史,以便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在国外有接触史和暴露史但尚未出现症状的人员,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在疾病控制方面,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并进行病原学筛查。对于入境人员,特别是入境前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应密切监测其出疹情况,一旦发现可疑人员或疑似病例,应立即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转送至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至于猴痘的治疗和预防预后情况方面,指南指出目前国内尚无抗猴痘病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虽然猴痘为自限性疾病且大部分预后良好,但严重病例仍然可能出现在年幼儿童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预后与患者的感染程度、病毒暴露程度、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通过广泛的科普宣传和健康科普教育等措施来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