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的定义与分类
不孕不育是指育龄夫妇在正常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1年以上未能成功怀孕的生殖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不孕不育发病率约为15%-20%,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分类标准:
原发性不孕:从未怀孕过的女性,在正常性生活未避孕1年以上未受孕
继发性不孕:曾经怀孕过(包括流产、早产等),此后正常性生活未避孕1年以上未再受孕
不孕不育的病因分析
女性因素(约占40%-55%)
1. 排卵障碍(25%-35%):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高泌乳素血症
卵巢早衰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
2. 输卵管因素(25%-35%):
输卵管阻塞或通而不畅
输卵管结核
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粘连
性传播疾病感染(如衣原体、淋病)
3. 子宫因素:
子宫畸形(如子宫发育不良)
子宫肌瘤
子宫内膜息肉
宫腔粘连
子宫内膜炎
4. 其他因素:
宫颈因素(重度宫颈炎、宫颈息肉)
阴道因素(先天性畸形、严重阴道炎)
免疫因素(抗精子抗体等)
男性因素(约占30%-40%)
1. 生精障碍: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精索静脉曲张
睾丸炎
物理化学因素(放疗、化疗)
2. 输精障碍:
附睾炎
输精管炎
性功能障碍
3. 精液异常:
少精症
弱精症
精子畸形
精液液化异常
双方共同因素(约占10%-20%)
免疫因素(抗精子抗体、抗卵子抗体)
性生活失调
不明原因不孕(约占10%)
不孕不育的诊断流程
基础评估
1. 详细病史采集:
月经史、婚育史
既往疾病史(如盆腔炎、性传播疾病)
手术史(如人工流产、卵巢手术)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压力)
2. 体格检查:
生长发育评估
体重指数(BMI)计算
全身毛发分布评估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
女性专项检查
1. 排卵功能评估:
基础体温测定(BBT)
B超监测卵泡发育
基础激素水平测定(FSH、LH、PRL等)
2. 输卵管通畅性检查:
子宫输卵管造影(HSG)
超声输卵管造影
腹腔镜下通染试验
3. 宫腔评估:
经阴道超声
宫腔镜检查
子宫内膜活检
男性专项检查
1. 精液分析:
精液量、pH值
精子浓度、活力、形态
精液液化时间
2. 其他检查:
性激素检查
生殖系统超声
遗传学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分析)
不孕不育的治疗策略
女性不孕治疗
1. 排卵障碍治疗:
克罗米芬(CC)促排卵
促性腺激素(HMG/FSH)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综合管理
2. 输卵管因素治疗:
输卵管通液术
腹腔镜下输卵管整形术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
3. 宫腔病变治疗:
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子宫肌瘤剔除术
宫腔粘连分离术
男性不育治疗
1. 药物治疗:
激素替代治疗
抗氧化治疗
改善微循环药物
2. 手术治疗:
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
输精管吻合术
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
辅助生殖技术(ART)
1. 人工授精(AI):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
供精人工授精(AID)
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常规IVF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3. 其他技术: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
卵子/精子/胚胎冷冻保存
中医药在不孕不育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分型
1. 肾虚型:
肾阳虚:温肾助阳,右归丸加减
肾阴虚:滋肾养阴,左归丸加减
2. 肝郁型:
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
补肾疏肝,定经汤加减
3. 痰湿型:
燥湿化痰,苍附导痰丸加减
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加减
4. 血瘀型:
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加减
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西医结合治疗
1. 促排卵周期配合中药:
提高卵泡质量
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减少西药副作用
2. IVF周期配合中药:
提高获卵数
改善胚胎质量
降低OHSS风险
3. 术后恢复期应用:
促进输卵管功能恢复
预防宫腔粘连复发
改善盆腔微环境
不孕不育的预防与管理
一级预防
1. 健康教育:
适龄婚育宣传(女性最佳生育年龄23-30岁)
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普及生殖健康知识
2.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正常体重(BMI 18.5-23.9)
限酒
规律运动
均衡营养
二级预防
1. 早期筛查: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
月经异常及时就诊
盆腔炎症规范治疗
2. 心理干预:
减轻焦虑抑郁
改善夫妻关系
提高治疗依从性
预防
1. 规范治疗:
选择个体化方案
避免过度医疗
合理应用辅助生殖技术
2. 长期随访:
治疗效果评估
并发症监测
妊娠后管理
不孕不育诊疗新进展
1. 输卵管性不孕全流程管理:
2024年中国专家共识
强调个体化评估
微创手术与辅助生殖的合理选择
2. 免疫因素研究进展:
抗精子抗体检测技术
免疫调节治疗
反复流产的免疫治疗
3. 生殖微创技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
输卵管介入治疗
4. 分子诊断技术:
基因检测应用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
- 精准医疗在生殖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