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养生的方法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详细描述了调息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认识到调息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于养生领域。庄子在《刻意》中描述道:“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这正是古人通过调息养生的方式。
随着季节的更迭,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节奏。《黄帝内经灵枢》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通过调息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养生家创造出了多种练气方法,如调气、补气、行气等。现代运动训练学也发现了动作与呼吸之间的科学规律。
健身气功的调息独特之处在于“动息结合,以形导气,调畅气血”。它的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呼吸和肢体配合,引导气血的运行。每个动作都与呼吸紧密相连,如做上升、开放或蓄劲动作时吸气,下降、闭合或发劲动作时呼气。这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健身气功的一大特点。
以九鬼拔马刀势为例,展臂转体时吸气,松肩收臂时呼气。在习练过程中,每个人的动作幅度、呼吸频率和都不尽相同,因此调息要因人而异。从双手腹交叉到上托之际,应以吸气为主,双手在头上保持抻拉的时候采用屏息。整个呼吸过程应与动作连贯一致,避免因动作而憋气,或因呼吸而停顿。
从我国传统医学角度看,气血的运行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气为阳,是动力;血为阴,是物质基础。气的升降冷热决定了血的运行。营血在经脉中的运行依赖于“气”的动力。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说法。
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与柔和缓慢的肢体动作相配合,是健身气功的另一特色。《胎息》中描述的“吐唯细细,纳唯绵绵”,正是这种呼吸的写照。这种呼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呼吸肌的力量,增强了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对循环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达到调畅气血的作用。
健身气功通过独特的调息方式,配合动作和呼吸的协调,达到养生的目的。它的核心在于以形导气,调畅气血,强壮脏腑。通过细匀深长的呼吸和柔和缓慢的肢体动作,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增强气血运行的效果。这种古老的养生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在生命的律动中,我们吸入自然的清新之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着生命的吐故纳新。这种呼吸方式不仅仅关乎我们的呼吸系统的健康,更是对全身气血运行的调节。
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像是一种内部的按摩术。它温柔地作用于我们的膈肌,使其收缩与放松的范围增大,从而间接地对肝、胃、肠进行呵护。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功能,促进脏器的血液循环。
呼吸的每一个节奏,都关乎植物性神经的协调与平衡。这种呼吸方式能够间接调节脏腑功能,让身体在和谐中找到平衡。
提肛调裆、撮合谷道,是一种改善身体机能的独特方式。肛门,古人称之为五谷残渣之泄道,通过有规律的收缩动作,我们能间接调节身体各项功能。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要常做此动作,可见其重要性。
在健身气功中,提肛呼吸与肢体动作的配合是一大特点。如五禽戏中的猿提、八段锦中的背后七颧以及易筋经的倒拽九牛尾等动作,都融入了提肛呼吸的原理。这些动作在反复提、松的过程中,起到了撮合谷道的作用。
任督二脉同始于会阴穴,提肛调裆、撮合谷道能够刺激这一穴位,增进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从而也促进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通。这种锻炼方式提高了膈肌、腹肌、盆底、会阴等肌群的功能,有效地改善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机能。
通过细匀深长的逆腹式呼吸与提肛调裆等动作的配合,我们在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中,都在进行着身体的自我调理与养生。让我们在追求健康的路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身体的律动与生命的节奏。愿每一位追求健康的朋友,都能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拥有强健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