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的病因介绍
门静脉高压是一种由门静脉血压持续升高引起的综合征,对于患者的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深入了解其成因和发病机制对于有效防治至关重要。
(一)病因
门静脉高压的病因多样且尚未完全明确,门静脉血流阻塞是其主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因素。历史上,对其病因的分类众多,如Whipple、Leevy、Sherlock等。近年来,根据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我们采用Bass & Sombry分类法,更为简洁实用。
主要分为两大类:
1. 原发性血流量增加型:
(1)动脉-门静脉瘘,包括肝、脾等内脏的瘘。
(2)脾毛细血管瘤、门静脉海绵状血管瘤等。
(3)非肝性脾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白血病、淋巴瘤等。
2. 原发性血流阻力增加型:
(1)肝前型:发病率较低。包括门静脉血栓形成、脾静脉血栓形成以及门静脉海绵样变等。门静脉或脾静脉可能因外来肿瘤、假性囊肿压迫或浸润,或门静脉癌栓形成而受阻。
(2)肝内型:占比较高,约为90%。可分为窦前型、窦型/混合型以及窦后型。其中,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均可导致肝内型门静脉高压。
(二)发病机制
门静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不同的原因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发门静脉高压。理论上,门静脉压力的增加是由门静脉血流阻力流量的增加引起的。但在正常人体中,门静脉-肝静脉循环具有高度的顺应性,能承受巨大的血流变化。门静脉高压首先是由血流阻力的增加引起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将成为维持或加剧慢性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因素。
其中,门静脉高压形成的结构基础是增加的门静脉阻力与后血流理论(backward flow theory)。该理论认为,门静脉高压是门静脉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输出道阻塞引起的门静脉系统被动充血。肝微循环障碍是肝内循环障碍的基础,包括窦前型、窦型和窦后型,其中窦型属于肝微循环障碍。肝微循环是以窦状隙为中心的肝静脉末梢支,包括流入和流出窦状隙的血管。窦状隙是肝脏中的细网状毛细血管网,其障碍会导致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表现。
门静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成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深入了解其结构基础和病理变化对于有效防治至关重要。肝内血管结构微妙复杂,Disse间隙胶原化和肝细胞体积增加是主要因素,导致了肝内血管间隙的狭窄。这一过程不仅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也使得储脂细胞在窦状隙内积累,进一步加剧了血流障碍。更为严重的是,肿瘤细胞的浸润、增殖和髓外造血现象的出现,都会显著影响窦状隙循环。更为值得关注的是DIC窦状隙内血栓形成,这一现象不仅严重阻塞肝内微循环,更是导致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之一。
接下来要说的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现象。这是由肝脏独特的微循环结构所决定的。这些窦状隙只有细微的通道,直径仅在7到15μm之间,没有基底膜覆盖。它们由内皮细胞、肝巨噬细胞、储脂细胞、陷窝细胞以及少量的网状纤维和神经纤维组成。这些内皮细胞上存在着许多微小的孔隙,直径约为0.1μm,只允许溶质和颗粒通过这些微孔进入血液Disse间隙,而血细胞则无法通过。这使得窦内血液能够直接接触肝实质性细胞。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或遭遇炎症、免疫反应时,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纤维组织增生以及内皮细胞基膜的形成和微孔的堵塞等现象便会产生。这一系列反应共同推动了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严重影响了血液与肝细胞的接触,阻碍了物质交换和血流通过,进一步加剧了门静脉高压的形成。
门静脉高压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在了解病因的前提下,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预防。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生理机制,但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