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胎儿死亡率 掌握催生时机
【催生时机】
催生可避免哪些后遗症?
从临床经验来看,有些怀孕超过42周的准妈妈,会出现羊水变少、胎盘钙化等现象,若选择继续妊娠,胎儿并不会继续成长,反而会体重变轻、皮肤干燥及减少体内脂肪,出生后的死亡率将比在42周前出生还高;,若怀孕足月且发生破水,却尚未出现产兆,容易导致产程延长,造成逆行性感染(例如绒毛膜羊膜炎),且时间越长,感染风险便越高。碰到这些案例,通常医师都会建议催生。
适合催生的时机孕妇因素
准妈妈一旦罹患因产科引起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前症等)或早期破水,怀孕34周之后,就可以执行催生,此时胎儿的肺部已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即使出生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风险;但如果症状较严重,准妈妈已出现急性高血压、血压不稳或肝肾功能异常等,就必须立即进行催生,以免使孕妇遭受生命危险。
,妊娠已达41周或是胎儿生长过快,出现与孕妇的身材比例不对称等情形,也会建议准妈妈不妨考虑催生,以降低剖腹产机率。
适合催生的时机胎儿因素
彭成然医师指出,如果胎儿出现生长迟滞现象,待准妈妈怀孕满32周之后,每两周就要检查一次体重,若胎儿预估体重依旧没有增加或体型未出现明显变化,且合并胎盘血流不佳,就必须见机催生;,胎儿若有先天性染色体或器官重大异常等问题,待医师评估之后,随时都有可能需要催生引产。
降低胎儿死亡率 掌握催生时机
适合催生的时机非医学因素
若准妈妈以前曾有过急产史,加上住家离医疗院所又有一段距离,就可以和医护人员讨论是否有提早到医院催生的必要。彭成然医师表示,在美国、澳洲等土地较宽广的国家,很多民众的住家都离医院很远,所以这些国家的孕妇都会而有催生考量。虽然台湾很少有这种案例,但如果准妈妈连续两胎皆为早产,通常在怀第三胎时,医师也会请妈咪提早住院观察。
【催生方法】
物理催生
彭成然医师指出,催生就是仿真正常自然产的情况,基本上一定会配合子宫收缩及子宫颈软化,通常可分为物理催生与药物催生。物理催生方式通常是等准妈妈的子宫颈软化、张开后,再采用人工破水,借此加速产程,或是刺激孕妇的乳头,让孕妇体内的催产素自然增加。
药物催生
药物催生可主要分成两种方式,分别为静脉点滴注射催产素及前列腺素阴道塞剂。催产素和前列腺素的功能不太一样,催产素主要是增强子宫收缩频率和强度,前列腺素除了能增加子宫收缩频率之外,还能让子宫颈变软,待子宫颈软化之后,子宫颈口就能扩张,进而让孕妇顺利分娩。
【常见的催生问题】
催生出现的副作用
使用前列腺素阴道塞剂之后,可能会出现发烧、腹泻、恶心等症状,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很常见的副作用现象;而催产素会采用点滴注射,若不慎施打过速或产妇对于药物过敏,则可能会发生水中毒、低血钾症、脑水肿等并发症,但专业的妇产科医师及医疗院所都很熟悉这些药物用量,也会利用机器帮浦调整点滴速率,所以基本上都很安全。
彭成然医师表示,若要催生,几乎都会使用药物来增强子宫收缩频率,但有些准妈妈会因为体质不适应等因素,导致子宫过度收缩,如果引起胎盘血液循环不佳等情形,可能会使胎儿血流不足。,以往也曾出现过孕妇因催生而发生子宫破裂的意外,但发生率极低,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形,可能是准妈妈的子宫以前曾动过大型手术,或是上一胎剖腹产,这一胎采取自然产所导致。
不可催生的情形
催生只适用于自然产妈咪,所以不能催生的族群,基本上和无法自然产的族群相同,例如胎儿心跳异常、胎位不正、前置胎盘、呼吸窘迫或多胞胎(其中一胎胎位不正),就会需要剖腹产;如果准妈妈曾经因为子宫肌瘤而开刀,或罹患过内科疾病,在不能接受太大压力及过度换气的状况下,也不建议自然产与催生。
※原文刊载于2014年10月号《妈妈宝宝杂志》。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妈妈宝宝怀孕生活网】。
※本文由《妈妈宝宝杂志》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该文章《降低胎儿死亡率 掌握催生时机》由网友『千疮百孔』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