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电解抛光工艺
电化学抛光工艺
一、基本原理
电化学抛光,又被称为电解抛光,其核心技术基于阳极溶解的原理。当以工件为阳极,铅板为阴极,在特定的电解液中通电时,工件表面的凸起部分会优先于平滑部分溶解,从而达到整平的效果。这一过程涉及到黏膜理论,即溶解产物与电解液之间形成的电阻膜,其薄膜部分的溶解速度更快,有助于实现工件表面的平滑和光泽。钝化作用在此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形成的致密氧化膜不仅增强了工件表面的耐腐蚀性,还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二、典型工艺流程
1. 预处理:首先通过化学方法除去工件表面的油污,随后用热水洗净,接着进行酸洗,通常使用1-2%的硫酸。
2. 电解抛光:此步骤是关键。电解液的温度需维持在60-65℃的最佳范围,电压控制在8-10V,抛光时间一般为3-5分钟。阴极材料通常选用铅板,其面积应为阳极的2-3倍。
3. 后处理:抛光完成后,需经过三道水洗以去除残留物,随后进行碱中和(使用5%的碳酸钠),最后进行烘干。
三、电解液配方示例
电解液是电解抛光的核心。以下是一个典型的配方:浓磷酸(1.74)510ml/L作为主溶剂;浓硫酸(1.84)395ml/L起到辅助溶解的作用;LQ-60添加剂50ml/L,这种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减少泡沫的产生。
四、优势与适用性
电化学抛光工艺具有许多优势:其效率极高,仅需5分钟便可达镜面效果(8K级光泽);该工艺适用于各种不锈钢材质,尤其是复杂工件的死角处理;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抛光,电化学抛光大大减少了工时,降低了成本。
五、注意事项
在进行电化学抛光时,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操作需在通风环境下进行,以避免氢气聚集引发安全隐患。对工艺参数的控制也至关重要。例如,当电解液温度超过80℃时,可能会导致过度腐蚀。在高温情况下需对电解液进行冷却,并适量补加硫酸。通过优化参数(如电压和温度)可以减小尺寸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