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段精彩篇章,描绘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如何凭借卓越的外交智慧成功退却强大的秦晋联军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逐字逐句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晋侯与秦伯联合起来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水之南。情势岌岌可危,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献策:“国家危急了!如果能让烛之武去见秦君,一定能退兵。”郑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
面对国家的危机,烛之武虽然初时推辞,表示自己年岁已高,无能为力。但郑文公的一番诚恳的话语打动了他,他最终接受了任务。夜间,他通过绳索从城墙放下,去见秦穆公。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并没有直接展开辩驳,而是先声夺人,指出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然后,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利益矛盾,指出如果灭掉郑国对秦国并无好处,反而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这是秦国所不愿看到的。他进一步提出,如果秦国愿意放过郑国,可以让郑国成为东方路上的主人,为秦国提供方便。
烛之武的话让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随即撤军。晋军的大夫子犯请求追击秦军,但被晋文公拒绝。他认为,依靠过别人却反目是不仁,失去盟友是不智,用混乱代替联合是不武。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智慧。他能够准确把握秦晋两国的利益矛盾,以巧妙的外交辞令成功退却了秦晋联军。《左传》的文学价值也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言精练、对话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刻。
背后的历史背景也值得我们深入。郑国的无礼于晋以及亲近楚国,成为了晋侯和秦伯联合讨伐的原因。而烛之武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外交智慧,也离不开历史的推动和时代的机遇。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卓越的外交智慧、历史的波澜壮阔以及文学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