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蚕丝螺钉 开启人体内固定新时代
随着医学与材料科学的融合,一种新型的、可降解的蚕丝螺钉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代表着医学领域内固定技术的革新。这种世界首创的医用蚕丝骨钉,以其独特的酶解特性,实现了人体功能的逐步修复,最终在体内完全降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雷伟教授和冯亚非副教授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陶虎研究员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这种可降解的蚕丝螺钉。这一技术的问世,得益于他们对临床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理解。针对金属材料在人体内固定过程中显现出的三大缺陷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应力遮挡影响骨折愈合、金属伪影影响影像观察效果等,他们不断,致力于研发出更适宜的材料。
面对当前市场上已有的可吸收螺钉存在的问题,如降解速度过快、周边炎症反应及降解部位无法骨替代等,雷伟团队与陶虎团队结合蚕丝在医疗领域的天然优势,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攻关。中国作为蚕丝文明的发源地,蚕丝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正逐渐被挖掘。柔软蚕丝如何变得坚硬如钢?科研人员通过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成功实现了硬度与降解性的平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先后批准蚕丝及其提取的蛋白可用于生产创伤辅料,这为蚕丝的医用之路铺平了道路。
可降解蚕丝螺钉的推出,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螺钉在植入初期降解速度缓慢,确保骨折的坚强固定;随着植入时间的增长,螺钉逐渐酶解,最终产物为氨基酸和多肽,可完全被人体吸收。临床前研究证实,该螺钉在人体内3年的降解率超过80%,性能合理,降解时间与弹性模量设计科学,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一技术为骨折患者带来了福音。
不久前,患者张强因左股骨远端骨折来到西京医院就诊。由于骨折部位特殊,使用传统金属螺钉固定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幸运的是,他成为了可降解蚕丝螺钉的受益者之一。这种新型螺钉不仅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和痛苦,还保证了骨折部位的顺利愈合。张强的康复过程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未来将有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创新技术。这不仅是一次医学领域的突破,更是对人类健康生活的美好承诺。当患者踏入西京医院的那一刻,医疗团队立刻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病情研讨与诊疗准备。经过细致的病情与阅片分析,团队确认该患者符合使用可降解蚕丝螺钉固定的适应证。在手术室中,医生们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为患者实施了可降解蚕丝螺钉固定骨折块手术。令人欣慰的是,术后的CT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伪影,清晰地呈现出骨折块已经完全复位的景象。这不仅意味着患者的康复前景光明,更解除了患者对于二次手术取出螺钉的担忧与困扰。
随着这例手术的成功完成,这已经是第五位在西京医院接受可降解蚕丝螺钉治疗的患者了。回溯至今年三月,西京医院骨科成功完成世界上首例可降解蚕丝螺钉在人体内的应用。那是一位髋臼及股骨头骨折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仅三个月,就已能够下地行走,无需任何护具的保护。术后复查结果显示,骨折已完全愈合,且植入部位的免疫排斥反应轻微,展现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技术的创新总是令人振奋。查新资料显示,国际上尚无蚕丝蛋白材料在人体骨科应用的临床实例。但西京医院的这一项目已经通过了学术委员会和科研委员会的审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对于患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可降解蚕丝材料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打破了金属内固定的局限。”雷伟医生表示,蚕丝材料所展现出的优良力学性能、生物学性能和降解性能,为骨科植入物市场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拓展,这一创新技术有望在脊柱外科、神经外科、口腔医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这将是一场医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值得期待。